楊帆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教師對課堂提問的思考和實踐,關系著學生的素質發展和能力培養。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內容和方式存在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只有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問題設置需要把握的四個“度”
1.效度
這是教師發問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教師提問給全體學生,首要考察的是問題是否真正有效。當下的語文課堂中,經常會看到一些為了提問而提問,低效甚至無效的問題。
如《花鐘》,牽牛花、午時花、夜來香開花時間不同,小白兔起床、吃午飯、睡覺時間不同。在問題預設時,教師想讓學生把三種花和小白兔該做的事聯系起來。經常聽到這樣的提問:牽牛花什么時候開?午時花呢?夜來香呢?反復在三種花開放時間上兜圈子,沒有引導到小白兔具體該干什么。這種問題導向從A到C,中間經過B,在B上面花費最多時間,最后甚至忘記C才是最終目標的提問并不少見。
2.難度
難度,就是問題本身的難易程度。教師提問要結合學情,提出有挑戰性,又不超過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問題。提問的難易程度,會影響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影響教學效果。
如《芭蕉花》,教師讓學生感受摘芭蕉花的過程,要求圈出摘芭蕉花的動作。問題的難度使用分布式很容易獲得簡化。先從段落定位到句子。學生在閱讀二、三小節同時,找出描寫作者摘芭蕉花動作的句子。再從句子定位到動詞。把句子摘出來后,再找一找這幾句話里,有哪些表示動作的詞。教師先示范講解,再組織學生運用遷移。
3.梯度
在提問中,要在問題之間設置良好的梯度。梯度包括多個層面,一篇課文往往要解決一個大問題和若干個小問題。大問題和小問題間是有梯度的,小問題的內部也是有梯度的。給學生設置解決問題的抓手,讓學生可以順著梯子爬上來。
如《程門立雪》,課文展現了楊時很愛學習和尊敬老師的品格。當他去請教程頤老師,發現老師在睡覺,站在門口“默默地背書,靜靜地等待著”。進行有梯度地處理,效果就會好很多。
首先,楊時為什么要站在門口“默默地背書”“靜靜地等待著”?體現了楊時抓緊時間不放松學習;“默默地”和“靜靜地”都體現出楊時害怕打擾老師休息。然后,結合前文中的鋪墊,楊時和同學爭論,主動思考,體現“很愛學習”;鵝毛大雪,主動到老師家求教,好學上進,也體現出“很愛學習”。最后,結合課文表述“他很愛學習,也非常尊敬老師。”讓學生對這句話有更深的體會。
4.深度
深度指問題的價值。課堂提問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符合學生學習的自身規律,更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有清晰的教學思路,沿著思路提出問題效果更好。
如《松鼠的尾巴》,了解松鼠的尾巴都有哪些作用。在提問時把握問題的深度,在什么地方怎么問顯得非常重要。初讀課文時,“松鼠的尾巴”都有哪些作用?“當掃帚”“當降落傘”“當棉被”屬于籠統粗略的回答。細讀課文時,每一小節的松鼠的尾巴的具體作用屬于不同的提問深度。
了解階段,松鼠尾巴的第一個作用,只要答出“當掃帚”即可。具體學習第一節,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小松鼠怎么發現這個用處的?是媽媽給它布置任務掃地。它是怎么做的?把尾巴收攏,變成一把掃帚。效果怎樣?把地掃得干干凈凈。
二、提問方式需要注意的四個“性”
1.針對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課程標準,針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提問的方式,巧妙地引導學生思維。所提出的問題必須清晰準確,符合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切忌問法含糊不清,模棱兩可。比如:《比尾巴》一課,小動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特點,把動物名稱和尾巴特點一一對應就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提問時,必須采用有針對性的提問方式讓學生回答。
2.層次性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是明顯的,作為教師,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應當主動設計不同層次的提問方式。比如:回答“是什么”的判斷性提問,回答“怎么樣”的描述性提問,回答“為什么”的闡釋性提問,回答“有什么異同”的比較性提問,回答“不同看法”的創造性提問。提問的層次性,需要教師對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準確把握,因材施教。
3.啟發性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卻做不到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不能表達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如果教師提出方式,在學生看來,輕而易舉或難過登天,都不會觸發求知意識。問題必須處于“學習區”內,教師的提問的方式要能調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才能真正讓學生有所獲益。
4.開放性
提問方式有閉合性和開放性兩種,本身并無優劣之分。但一堂課中的閉合式提問所占比例過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簡單來說,閉合式提問就是學生回答“是”或“不是”的提問。比如,提問一個字的讀音或寫法,就是閉合式提問。學生往往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或“不是”。閉合式提問很難判斷學生真實的認知狀況,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如果采用開放性的提問,利用學生課堂回答的隨機生成,開展教學。
在小學語文低年段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提問是多樣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問題設置上,能把握效度、難度、梯度和深度;在提問方式上,能關注針對性、層次性、啟發性和開放性。從內容和形式的兩個方面,切實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