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中國古典詩文博大精深,燦若繁星,千百年來,滋養了無數代中國人。作為教學第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理解、欣賞這些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但是,該通過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能再現形象、理解內容、體驗詩人的感情,從而進入領略詩的意境、鑒賞詩的美呢?下面談談我教小學古詩的幾點做法。 一、
憑借想象,引入意境
一、
《江畔獨步尋花》是一首別具情趣的寫景小詩。小路上花團錦簇,花下的枝條被壓得垂下來,花瓣之上是流連忘返的彩蝶,鳴叫的黃鶯。它們活潑自在的神態,給人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全詩色彩明快,詩人在春天里感受到的快樂躍然紙上。
當學生初讀古詩后,我引導他們聽錄音讀,想象畫面。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畫面:有花、蝴蝶、嬌鶯……我又引導他們進一步想象:為你的畫面涂上鮮艷的顏色吧!孩子們又紛紛回答:“五顏六色的花,色彩斑斕的蝴蝶,嬌小嫩黃的鶯兒。”有的同學說:“花的顏色可多了,紅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黃的似金,姹紫嫣紅,美麗極了!”有的同學說:“花太香了,才招來那么多小蝴蝶和小黃鶯。可見花兒爭奇斗艷,芬芳撲鼻。”此時,同學們的腦海中涌動著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不僅有好看的色彩,還有好聞的氣味。此時,我又引導孩子們:“蝴蝶和嬌鶯在這姹紫嫣紅的花叢中飛舞,它們的心情怎樣?”孩子們的話匣子又打開了:“我仿佛聽見小黃鶯在枝頭唱著甜美的歌,我仿佛聽見畫眉鳥在唱著春天的贊歌。”
經過幾番引導,同學們腦海中已經有了動畫片,而且這動畫片不僅有色彩,有聲音,還有香味呢!這時,學生已把這首寫景的詩所描繪的景色印入腦海。學生的心醉了,醉在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之中,醉在一幅“花滿蹊,戲蝶舞,嬌鶯啼”的美妙畫面之中,醉在春天里……此時,孩子們的心情和作者一樣愉快,本首詩所表達的感情,學生自然理解了。
又如《憶江南》描寫的是一年之春江南的景色,寫得生機盎然,色彩艷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讀著這樣的詩句,你腦海中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呢?學生紛紛展開想象,進入詩歌所描寫的意境。有的同學說:“紅日東升,陽光燦爛,在朝陽的映照下,江畔大片的鮮花比火還要紅;春江水清波碧,在滿地綠草的映襯下,顯得比藍草還要綠。”有的同學說:“太陽剛剛升起,金色的陽光照射在盛開的鮮花上,紅紅的花朵顯得更加耀眼奪目,江水波光粼粼。江花、江水互相輝映,紅的更紅,綠的更綠,顯得更加絢麗可愛……
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在他們想象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美。是啊,江南有著如詩如畫般的美景,有著令人心醉難以忘卻的美。所以白居易在詞的開篇就說“江南好”。江南好,一個“好”字,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江南好,并不僅僅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個“好”字,給了我們極大的想象空間。我又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進行詩句拓展:江南好,風景舊曾喑。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憶江南?孩子們思考過后,有的填“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灑旗風”,有的填“鳥兒唱,魚兒游,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江南魚米鄉,小竹排在畫中游”。這樣,通過兩次想象,學生對江南水鄉之美已了然于胸了,自然對這首詞也就理解得更深了。
二、 二、對比品味,體悟詩情
《題臨安邸》和《秋夜曉出籬門迎閔有感》這兩首詩出現在同一課時,我忽然心生靈感,把這兩首放在一個課時中,對比學習怎樣?我是這樣展開教學的。:
(一) (一)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詩,邊讀邊想,兩首古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學生回答: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詩人我隨機讓學生說說對南宋的了解,并補充南宋王朝貪圖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復失地的史實。②;都寫到人。教師追問“游人”指誰?“遺民”又指誰?
(二) 分步解讀,品悟詩情
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我緊緊圍繞“胡塵”二字引導學生理解。“胡塵” 不僅僅是金兵戰馬揚起的塵土,而是金兵橫行,遺民淚盡,國破家亡,生靈涂炭,卻不見南宋王師為民做主。引讀“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并參讀陸游的《示兒》,深化感悟。
學習《題臨安邸》,緊緊抓住“醉”字,結合《清明上河圖》,昔日的汴州是怎樣的繁華,而今南宋權貴只顧尋歡作樂。引導學生一次又一次問南宋權貴們“西湖歌舞幾時休?”進而理解本詩。
(三)整體參讀,體察詩蘊
權貴尋歡,遺民淚盡,一醉一淚,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出現在你面前,你們有何感想?而對醉生夢死的南宋權貴,而對水深火熱的北宋遺民,而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請同學們寫出你想說的話。
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參讀中,學生初步感受了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明白了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系,體悟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三、五步學詩,領悟詩蘊
我在教學古詩時,常喜歡用“古詩五步學習法。”在做公開課時,許多聽課教師紛紛做筆記記下這五步。其實,我的“古詩五步學習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每首古詩的特點及學習的需要而定的。而我所設計的這“五步”緊緊圍繞“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想意境”而進行五步教學設計。現舉二例。
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的“古詩五步學習法”是這樣的:一、初讀古詩,讀通讀順;二、再讀古詩,讀出節奏;三、三讀古詩,了解大意;四、細四讀古詩,發揮想象;五、品五讀古詩,領悟詩境。
因為這是三年級上冊的一首詩。三年級孩子小,在讀的方面要多下功夫,而且了解大意也是比較難的。我教給學生一個三字秘訣:連、換、增,逐步教孩子學會了解古詩的大意,這一塊作為一個重點進行指導學習。想象的內容還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首詩,想想佳節重陽詩人在做什么?詩人身邊的人在做什么?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成為千古名句,品讀就是深化理解這一句,并拓展有關思鄉思親的詩句。
在教學《七步詩》時,我的“古詩五步學習法”是這樣的:一、初讀古詩,讀通讀順;二、再讀古詩,了解大意;三、三讀古詩,發揮想象;四、細讀古詩,領悟讀情;五、感情朗讀,加深理解。
這是六年級下冊的一首古詩,學生通過六年的學習,對了解古詩的大意已不是什么難事了,所以我放到第二步。發揮想象還是將詩句變成學生腦中的畫面,幫助學生進行理解。領悟詩情是本詩教學中的重點環節,本詩含義深刻是光從字面上不能理解的,“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用豆來比喻弟,用萁來比喻兄,用萁的燃擬兄的殘酷迫害,用豆的泣擬弟的備受煎熬。暗示兄弟相殘,諷刺曹丕的無情無義,揭露了曹丕迫害弟弟的陰謀,說明了兄弟不可相殘的道理。因本詩借物抒情,含義深刻,所以我又加了“感情朗讀,加深理解”,指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出喜歡的理由,加深對全詩的理解。
總之,通過以上古詩教學法,增加學生對古詩的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對古詩的審美。讓學生循序漸進,由表及里地去品味詩之語言美,體會詩之意境美,鑒賞詩之情感美。
經風雨終見彩虹,幾年教壇耕耘,歷經數次大賽磨礪,終覓得行之有效的古詩教學法,心里不免有一絲欣慰。更可喜的是讓我的學生真正理解和欣賞了古詩,陶冶了情操,得到美的享受。真可謂是“禪房花木深,曲徑通幽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