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環
蔡元培先生說:“教育就是幫助學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將這兩句話合二為一就是: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新課程計劃對學生也提出這樣的要求:“初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認真負責、誠實、勤儉、勇敢、正直、合群、活潑、向上等良好品質和個性品質,養成講文明、講禮貌、守紀律的行為習慣”。的確,對一個小學生來說,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生活、思考、行為習慣,進而養成一種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實際上也就是提高了學生的素質,這也說明了好習慣讓人終身受用,而一旦養成了壞習慣,也會貽害一生。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各種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需要我們每位教師細心觀察,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待人處世的習慣,為學生將來立足社會打好堅實基礎。那么,好習慣怎樣才能養成呢?
一、用平和的心態面對學生
作為班主任,我深刻地理解每個孩子都有追求上進、希望獲得別人肯定和贊揚的渴望。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難免會出現自制力不強、持久性差、有違反紀律的現象。如果老師只是一味地對學生的違紀行為進行批評、訓斥,就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產生逆反心理,達不到好的教育效果。面對學生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一定要先讓自己心平氣和,思考冷靜后再去處理。這樣的效果肯定比發怒更管用。所以,當老師在處理學生違紀問題時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態,多一些理智的思考,減少一些情緒化的語言和手段。多一些提醒和鼓勵,少一些批評,才能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也有利于我們老師自己的心理健康。
我們班有一位男同學,特別好動,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還要招惹同學。我曾經很嚴肅地找他談話,但是他并沒有多大的改變。有一次,我發現他唱歌節拍很準,就讓他領唱,同學們給予他很高的評價,讓他的自尊心得到滿足,逐漸與同學有了禮讓,并主動教同學唱歌,與同學和睦相處;更可喜的是,他上課能專心聽講、積極為集體做好事了。他的變化,得到了所有同學的肯定,期末大家一致評他為“進步之星”。
二、用二、心搭建良好的學習環境
先哲朱熹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可見知與行是不可分的。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應以從學生的認知特性出發,按照先入為主的規律。把開學的第一周定為常規養成教育宣傳周,第一節課定為養成教育課,由班主任向學生宣讀學校規范,提出新學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標。并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制定班規,使班級的學生形成一個遵守紀律的圈子,班主任更容易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與優良班風的形成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一個個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就會組成一個優秀的班集體。當一個班級具有了良好的班風,那些個別行為習慣差的學生由于從眾心理的作用自然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如果班級風氣不正,習慣好的學生也會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向壞的方面發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必須注重班集體的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昔孟母,擇鄰處”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三、用行動起表率作用
榜樣是一把尺子,一盞明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庭是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長同步,并且帶有持續性與穩定性等特點;家長的言傳身教、情境影響對孩子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從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應該多和孩子溝通,自己做好榜樣。另外家長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自己不賭博,教導孩子不能參于,自己不講究吃穿,教導孩子要節約,自己尊敬老人,教育孩子也要尊敬老人等等。家長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孩子,所以家庭教育十分重要。雖然現在很多家長長期在外打工,但是家長也要經常和孩子聯系,請老家的長輩給予關注,時常關心孩子,而不只是一味給錢,其他放任不管。
其次要從教師開始,身體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自覺拾起一片廢紙,扶正課桌椅,學生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也都會自覺堅持學習。如要求學生守紀律、有禮貌,教師自己就要守紀律、懂禮貌,否則學生就不聽你的。又如要求學生有干凈整潔的儀容儀表,那么老師也要以樸素大方的形象示人,給學生以榜樣。老師必須處處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才會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外凡是學生行為習慣好的、有進步的、改正缺點快的,都要在班內進行表揚,促進其他學生互相學習。并且對于屢教不改的學生,要與家長多進行溝通,一起想辦法來解決。
四、用信息橋梁進行家校互動
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讓孩子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對此,我們建立了家校互動平臺,通過電話、短信、微信以及家訪活動,匯報學生在校表現,并了解孩子在家情況,交流育子心得,希望家長配合老師的工作,共同將孩子培養成人。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促進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礎。“好習慣終身受其益,壞習慣終身受其累”“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教育無處不在。因此老師要付出耐心、恒心、愛心去教育孩子,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通訊地址: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湯坑鎮湖下銅湖路二巷23號
聯系電話:18923002100 郵編:514300 郵箱:695780359@qq.com
工作單位:廣東省豐順縣湯坑鎮僑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