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學 謝鳳娥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許多家長外出打工、經商,孩子由年長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或姑媽姑丈來管理,與孩子的隔代教育,與學校管理的脫節,造成了家庭教育環境差,家長缺乏教育方法,子女無人管住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我校學生在行為習慣方面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學生學習習慣差,課堂常規不規范,不愛舉手回答問題;放學后亂買吃零食吃,吃過的塑料包裝袋隨手亂扔現象尤其嚴重,校外垃圾隨處可見;學生臟話時常聽見,學生之間為一些小事鬧矛盾,甚至打架偶有發生;自私自利,漠不關心班集體等等弊病都存在小學生的身上。
二、課題研究目標:
1. 1.通過研究和實踐,引導全校學生把學習習慣差,課堂常規不規范,不愛舉手回答問題;放學后亂買零食吃,吃過的塑料包裝袋隨手亂扔現象改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2.通過研究和實踐,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級能力,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提升少先隊監督崗的管理能力,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三、課題研究內容:
1.(一)結合我鎮的樂善自省的內容::1.今天我微笑了嗎?2.今天我將快樂的事情與老師、同學、家人分享了嗎??3今天我頭發整齊、儀容整潔、穿校服了嗎?4.今天我向同學、老師點頭問好了嗎?5.今天我上下樓梯靠右行、輕聲慢步進教室了嗎?6.今天我在公共場合語言文明了嗎?7.今天我認真聽課、積極思考發言、按時交作業了嗎?8.今天我把廢棄物丟進垃圾箱了嗎?9.今天我主動與家人交流溝通了嗎?10.今天我幫助別人做事了嗎?《中小學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條例中的相關內容來研究培養學生的言行舉止習慣養成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2.(二)研究家庭,學校,社會多維立體的教育途徑,調動學校與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
3.
(三)研究優化班級管理、少先隊監督崗管理、德育主任管理等方法,提升學校德育的成效。
四、本課題研究的重點:
重點研究了農村學校學生學習、生活、衛生、禮儀方面良好言行習慣的培養及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方法。其包括的內容如下:(1)遵規守紀教育:要重點抓好班規、班紀、校規、校紀和基本社會法規兩方面的教育。(2);學習習慣的培養:包括與學習態度相關的習慣,與學習過程相關的習慣,與能力相關的習慣等內容(3);禮儀教育:要提出符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的學校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著裝禮儀等方面的具體要求。(4);勞動教育:學校要研究制定學生自我服務、家務勞動以及公益勞動等方面的實踐要求。(5);衛生和生活習慣:重點規范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衛生習慣。
五、本課題研究的難點:
1. 1.家庭不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家長都是農民,從事農業工作或打工族,早出晚歸,沒有時間過問孩子的在校情況和學習情況。父母職業的不穩定和文化程度的偏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導致了學生在思想行為習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
2.2.道德意識怎樣轉化到學生的行動上,這也是本課題研究的難點。
六、本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法:教師設計與課題實施內容相關的系列問題。通過學生和家長的問答,更進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習慣。
2.個案研究法、。對學生個體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跟蹤記錄與觀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的教育,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3.觀察法、。在研究中,教師通過對學生行為觀察記錄,思考研究,獲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4.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的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參考研究等。
5.經驗總結法。在規范學生言行舉止的同時總結出先進的經驗,把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七、本課題研究實施步驟 :
課題研究的工作進度計劃:本課題預計2017年4月——2018年8月分四個階段完成。為期一年半。
(一) 、準備階段::做好課題申報、制訂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和計劃書。
(二)調查階段::課題啟動,組織開題啟動研究。做調查報告,統計,針對問題設計解決的方法。
(三)實施階段:: 主要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課題材料信息收集,課題研究論文,優秀班會課例和階段性研究報告的撰寫。并對典型案例加以積累分析。
(四)、總結評定、成果發布階段::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整理行為習慣研究經驗論文,總結、發布和推廣研究成果。
八、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
理論方面,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有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重點研究了兒童道德行為的訓練和發展問題。
實踐方面,我國心理學界有一些學者關注兒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陳鶴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賢等人對兒童心理的研究等。這些研究基本側重于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論研究方面,對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行"的研究比較少。
九、本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本課題為應用基礎研究,在強調應用性的同時,也注重一定層次的理論探索。著重進行有關小學生在學習、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與實踐,促使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學習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礎 2.理論意義。立足于應用探索與實踐,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總結學生校內和校外的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規律,豐富素質教育理論和養成教育理論內涵。。
十、課題研究的科研手段:
1.行動研究法。。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法:針對學生的狀況、教師設計的與課題實施內容相關的系列問題。通過學生和家長的問答,更進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目前習慣。并根據制定的教育的內容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形成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的習慣。
2.2.個案研究法。對比較調皮的學生個體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跟蹤記錄與觀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3..觀察法。在研究中,教師通過對學生行為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觀察記錄,思考研究,獲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4.4.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的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參考研究等,以理論研究為先導,以實驗研究為中心,以廣大教師參與的研究活動為基礎,以班隊會課堂為主渠道,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研究學生、探索方法、總結經驗,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5.5.經驗總結法。在規范學生言行舉止的同時總結出先進的經驗,把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