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
摘 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為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作出的又一重大決策,學校教育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采用信息化教育等手段創造性地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在少數民族人口占極大比例的縣城任教近二十三年的我,想在此針對民族地區初級中學數學教學的薄弱環節,結合具體實際,提出自己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如何創設適合學生的教學背景、如何更新學生觀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自己先后在平壩中學、縣民族中學的數學教學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民族中學、信息化教育、數學教法與學法
在教育信息化下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把信息化教育應用到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培養學生的社會素質上來,我校大多來自邊遠山區(農村)的中學生,具有基礎差、知識面不廣、反應能力較低等特點。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往往有許多教師有這樣的同感:講了很多遍的問題,學生還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這是學生的問題嗎?我想也不竟然。針對民族地區中學生的特點及教師經常出現的同感,我對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要把多媒體技術和引用網課教學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
1.1、 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蘇聯教育家奧加涅說過:“數學教學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是否能保持和發展?!边@說明學生是否具有學習興趣,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中學生大多活潑、好動,有意注意時間比較短,喜歡多變、寬松的教學環境。靜態的文字、課本及教師的口語則滿足不了學生比較活躍的心理需求,他們在安靜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認為老師是演員,自己是觀眾,是旁觀者,容易開小差,使教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而多媒體技術以其新穎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不斷地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使學生的大腦始終保持興奮狀態,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增強了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興趣,達到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們會克服一切困難,充滿信心地學習數學,學好數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例如,在新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上冊《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中,我利用課件讓學生欣賞《海上日出》圖片,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現象,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一下就興奮起來。在圖片的展示過程中學生雖然處于接受地位,但是由于采用了信息技術的手段,使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從而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2.2、 發揮多媒體演示在數學教學與學生認知之間的橋梁作用。
初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傳統的教學只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持,缺乏供學生探索的環境,于是這種傳統數學教育必然會忽略數學領域中超越邏輯思想的東西。而如今使用的新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從其圖形的直覺、美感、圖形的變換或設計的活動課等內容,都一改老教材那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只是文字和算式等舊特點,這就更需要我們教師把它用“活”。一般來說,學校的教育目標與學生的有限生活經驗并不相符,孩子們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學習數學對他們來說就變成讓他們忘記自然得到的數學經驗,而要學習一些新規則、新規律罷了,這就導致在學生的認識與學校對他們的要求之間出現了一條鴻溝。
比如,新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上冊中的“二次函數的圖象”是一個典型的概念教學,學生最終會知道圖象是“拋物線”,但對“拋物線”是毫無想象力的。我在教學中引用了姚明投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拋繡球等情境,讓生感悟球體的運動軌跡(即為拋物線),同時借助《幾何畫板》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它顯示的“點”一步步動態有形地組成拋物線,旁邊還能顯示圖象中點的條件,這種動態的有形的圖形是十分完整清晰的,遠遠超出教師用手畫的圖象,能讓學生對二次函數圖象概念理解得非常透徹。
3.3、 發揮多媒體課件在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增加課堂信息量的作用。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為教學節省了許多時間,是老師的好幫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能增加教學容量,豐富課堂內容,設計實際問題情景,重新組織教材結構網絡,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應用能力。比如,在新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全等三角形》及九年級數學下冊《位似圖形》中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演示圖形的“翻折、旋轉、平移、位似”變換,不僅能讓學生直觀理解圖形的全等、相似變換,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而且可以加快課堂節奏,減少老師在黑板上畫圖形及口頭講解所占用的大量時間,從而能在課堂上有更多時間讓學生動手實踐,有更多時間讓學生討論,真正讓學生動起來,達到知行合一。同時,老師還可以騰出時間做好學生輔導,也可將學生的優秀作業通過實物數碼展臺展示出來,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通過欣賞評價自己的作品,收獲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課堂信息量飽和。
二、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民族地區的中學生,大多從小生活在邊遠山區或縣城周邊的農村,見識少、所學知識均為書本知識,對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一無所知,因此,他們認為所學知識對自己的將來沒有多大作用。另外,家長多數都是農民,不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樣教育兒女。,甚至還有家長教給兒女的是“學那么多干什么,能認字,會掙錢就行”,針對這一系列阻礙學生學習的客觀條件,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在這一點上,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告訴他們知識的重要性,也可以帶他們去做一些有利于學習的活動。給他們講和他們生活有關的應用問題,或是農村中知識的應用問題。讓學生發現知識存在于現實,存在于生活,和我們的生產、生活等密切相關,并不是自己和家長所想的一無是處。從而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把“要我學”改變為“我要學”的正確學習觀。
三、 三、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
中學數學是較為枯燥的一門學科,多數學生不喜歡學數學(就我校現在的2016屆平行班大多數的學生近年來的確顯此現狀),覺得難,沒有興趣。對于這一情況,我們教師應該采取一些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熱愛學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學生,以愛心去感化他們,把師生間的距離縮短,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他們的朋友,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中學生是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許多情感問題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師對他們不聞不問,或是經常罵他們,打擊他們,這會使他們對老師抱有很大的成見,很怕這位老師,也正是這樣,學生就沒有上這位老師的課的好心態。久而久之,學習興趣全無,成績大幅度下降。。
2.2、化枯燥為有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數學多為抽象、枯燥的,學生學起來感覺無味,這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生動有趣的問題。
3.如: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加法這一節,我們可以用撲克來替代正負數來玩游戲,紅色的為正數,黑色的為負數,讓兩個同學一組來抽撲克,每人抽兩張,然后把他們相加,誰得的數大,則誰勝。這樣,我們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識轉變到了一種游戲上來,學生在游戲中就把有理數的加法學會了。
3、利用中學生心理特點“好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中學生正處在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教師可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大膽創設能讓他們好奇的實際問題。
如:在講解乘方的時候,可讓學生討論“一張足夠大的紙,對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學生討論后,教師再告訴他們結果,這時學生會覺得非常好奇(因為他們想不到會有教師說的那么高),這樣學生對學習乘方就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四、 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
1.1、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
。預習是學習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民族中學90%以上的學生不會用這一方法進行學習。因此,教師有必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預習,也就是在上課前將所要學的內容提前閱讀,達到熟悉內容,認識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種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教會他們“打記號”,如:有效數字這一內容不懂,就在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記號,以便于在上課時,認真聽教師講,從而真正理解這一內容。
2.、教會學生聽課。
首先第一,在聽課過程中必須專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
第二,抓重點,做筆記。在上課時,教師都會強調某些問題(或多次提到的問題)即為本節重點,學生在聽時,只是暫時的記住和理解,因此,要將知識點記下來,以便于復習鞏固。
第三,預習中打記號的知識點,應“認真聽,多提問”,保證做到聽懂自己打記號的知識點。
第四,積極回答教師上課的提問,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經思考亂回答。
3.3、指導學生掌握思維的方法。在民族中學,學生難以領會和掌握較為復雜或困難的方法,這里主要以下面兩種為主:
(1)分析與綜合
。分析,即將某一知識或某一題目分為幾部分進行研究和討論。綜合就是將所研究和討論的問題的各部分組合起來構成一個新的整體。分析和綜合是密不可分的兩種思維方法。如解求值題:已知(a+b-5)?+(a-b+7)?=0,求 (a?-b?)+(a+b)?的值,我們將這個問題分為兩個部分:A、(a+b-5)?+(a-b+7)?=0,B、(a?-b?)+(a+b)?,經過分析后可發現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b?)+(a+b)?=(a+b)(a-b)+(a+b)?,綜合①、②運用整體代入法即可求解,這就是分析與綜合的運用。
(2)歸納與演繹
。歸納,即將多個有共同點的問題結合在一起,找到他們的共同點,從而得出結論的方法。演繹,就是將歸納出的結論(或是所學知識)運用到解題中來的一種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a-b)2=a2-2ab+b2,是從一些例題中歸納出來的,當把它們運用到解決問題中來時,也就是演繹,只要學生掌握了這兩種方法,并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樣便能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決特殊,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五、 了解學生實際,創設適合他們的實際背景
多數教師均有這樣的感覺,多次強調的問題,學生總是記不住,殊不知在講的過程中所創設的背景不切合學生實際。我們山區的農村中學生沒有見過許多先進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農村不具備的物品。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背景時不要死板的套用課本,應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設教學背景。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上冊數學課本18頁例2,有理數的加法這一節開頭提出的一個關于踢足球的問題,學生剛從小學來根本不知踢足球規則,這樣的背景對學生的學習就沒有大的幫助,但是,如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發現這一情況,及時地將此背景巧妙地進行創改,如將上述問題改為:打籃球的問題,就比較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就會有很大的幫助。經過創改后學生多數都能理解并能進行有理數的加法運算,效果非常的明顯。
主要參考文獻:《新課程教學設計(初中)》、《數學教學實施指南》、《新世紀教師素養》、《中學數學參考》2010年05期、《時代學習報》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