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聯洪
逆反心理是一種與常態對立的反常情緒體驗和行為傾向,各個年齡各個階層的人群中都存在著,尤其在中學生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其具體表現為有些學生對校紀校規的抵觸情緒和行為,想擺脫其束縛,常常明知故犯;有些學生對正面教育或對自己討厭的老師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行為往往與老師的要求背道而馳;有些學生對傳統觀念持懷疑態度,拒絕接受;還有些學生表現為對不良傾向的認同,把破壞紀律當作勇敢,把打架斗毆視作英雄行為等等。
逆反心理一旦產生,會導致中學生拒絕正當的教育,違反校紀校規,產生過激行為,破壞集體輿論,從而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健康成長造成消極的影響。因此,探討中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和消除逆反心理的科學方法,對促進中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對學校有效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營造健全的集體輿論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
初中學生是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他們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有關,也與家庭、學校、同伴和社會文化的影響有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1、生理原因
初中生剛踏入青春期的門檻,大腦發育趨于健全,腦的機能日趨發達。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均比在小學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夠對事物進行獨立的評判,很多復雜的思維形式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其中就包括逆向思維。但是這個階段的學生社會經驗不足,考慮問題容易偏激片面,不允許別人輕易否定自己的觀點,對父母老師的管教產生強烈的逆反。逆向思維的形成,為逆反心理提供了基礎,而思維形式的成熟與思維內容的貧乏為逆反心理提供了可能。
2.2、心理原因
初中生的自我意識增強,思想上不再依托他人而存在,產生了一種思想獨立的心理需要。即希望自己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思想表明自己思想上的獨立,進而表明自己人格的獨立,向眾人表現出一個獨立于別人的自我。而急于突破前人的青少年在成長起來之后會突然發現世界上的規則全都是由成年人制定的,孩子只能執行,不能反抗,這種反抗傳統規則,突破禁忌的沖動被暫時壓制在內心深處。隨著學生的成長,這種叛逆的想法越來越強,進而就會轉化為和父母老師的對抗。
3.3.家庭的影響。
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值普遍都很高,大大超出了他們的心理發展的實際水平,造成他們很大的心理壓力,經過再三努力、拼搏也無濟于事,還是達不到家長的要求,便心生怨恨、抵觸情緒。
4.4.學校的影響
當代少年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們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選擇的非程式化、非單一結論的觀點。而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內容空泛、教條,缺少新鮮感、時代感。教育方式單一呆板,常常是空洞的說教,缺少生動性、靈活性和啟發性。由此,現有的程式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已難以適應學生出現的新特點,容易引發學生反感,不愿意聽教師的道德講解,拒絕接受道德教育。
5.5.同伴影響
同伴在中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中學生與同伴交往的頻率已高于與父母交往的頻率。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談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發泄對成人的不滿,心理上相互慰籍,發現并實現自我價值,同伴之間容易相互認同。同伴文化已成為中學生判斷是非曲直和行事的參照標準,成人的干涉、壓制的行為,就會加劇其反抗情緒和反抗行為。
6.社會文化的影響
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和某些不健康的文化生活,有些中學生深惡痛絕,但又深感無能為力,有些中學生又覺得很刺激,總想去體驗嘗試。如果這些消極情緒得不到及時疏導,就會誘發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調適。
1.1、正確對待——尊重、認同。
學生自從升入初中,就跟以前大不一樣了,變得“不聽話了”。事實上,學生升入高一級別的學校,學生最近接觸了什么人或者最近發生了什么事,都只是逆反心理產生的誘因,產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長大了,開始學著用不同角度批判的看待周圍的事物了,因為思維運用的不熟練才會在前進的道路上磕磕絆絆。叛逆意味著成長,成長意味著進步,成長中的問題只能在成長中來解決,只要家長和教師給予處在叛逆期的學生足夠多的尊重和認同,再加上必要的耐心,幫助他們走過這一階段,絕大多數的學生最終會選擇回歸,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諧的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
2.2、優化教育的外部條件,努力創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積極向上的班集體、健康的輿論、團結友愛自尊自強的班風、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同學關系等,就是學生受教育的外部條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積極的心理氛圍。在這些良好的教育情境里,再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就能潛移默化地轉化學生的逆反心理,增強教育的效果。利用學生內在的心理需要,發揮集體活動對每位學生的教育、評價和激勵作用,是造成積極的心理氛圍,最大限度地防止逆反心理產生的有效途徑。
3.3、教師應努力尊重學生
。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經常受到教師的斥責、懲罰,一般都比較心虛、敏感,對教師懷有戒心敵意, 但他們又需要教師的諒解和信任。為了使他們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首先使他們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定勢。最根本的方法是調整師生之間的關系。為此,教師應自己帶頭真心實意地幫助這些逆反心理強的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應改變過去嚴厲而單一的批評式的語態,盡量對學生和藹可親、態度誠懇、多與學生交流、談心聊天,讓這些“特殊”的學生覺得老師真心實意地對他友好,消除他們的敵意和戒備心理。我們還應降低對 “后進生”的要求,對他們要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讓他們在鼓勵中體驗到成功,在成功的體驗中樹立信心。
4.4、提高自身素質。
我們教師應注意提升自身素質,防止教育失誤,提高教育工作的質量,熱情待人,關心每一位學生,尊重、信任他們,發揚民主,傾聽學生的心聲,放手讓學生自己管理班級,開展各項班級活動。
綜上所述,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是與學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有關,也與家庭、學校、同伴和社會文化的影響有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需要我們正確對待這一現象,而且還需要我們家庭和學校共同配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