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紅
【摘要】《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在實際教學中通過不斷探索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強化實踐教學的理念和措施來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課件制作、創新能力、教學改革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與教學實踐,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和任務,就是要促進學生激發出他們的創新潛質、養成創新思維習慣和提升創新能力,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積極的探索、改革與實踐。
《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是綜合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理論、方法與技術,設計、制作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課件的方法和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課程自90年代開課到現在,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評價方式、課程建設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較為鮮明的特色,取得了一些有影響的成果。
一、將任務驅動型的啟發式教學方法,融入于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理念中
《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課程自開設以來,非常重視在教學模式上借鑒和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經過十余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基于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和混合學習理論,以"任務驅動”"案例教學”"自主探究” "拋錨式教學”為主要教學方法,以多元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學習支持平臺、網絡多媒體實驗室等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為課程教學以及學生實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把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培育他們教學資源設計與開發方面的創新能力作為這一課程的最終教學目標,并將此作為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評價方式的依據。
實際教學中采取先進教學理念與現代教育技術環境相結合、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規劃設計了理論與技術并舉、設計與開發結合、厚基礎廣口徑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活動中堅持從過去的單向單一教學模式向雙向多種教學模式轉變,教師采用啟發式、問題引導式的互動教學方法,在課堂講解、課件設計創作過程中進行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探索,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互動教學模式
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教師作為教學的策劃者和實施者,不止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知識的引導者、學生學習的助推者。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在:學生是知識的獲取者、學習的主體者和能動者。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正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將"雙主”功能結合起來做到相互促進,才能獲得優秀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在教學內容組織方面:強化學生根據需要提出對素材的要求,在網絡環境中自動按要求進行智能搜索。將學生在實驗教學中創作的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保存下來,作為評價實驗教學成果的重要依據,對積累教學資料、擴充教學資源、改善教學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實現在教學中有產出的實驗教學改革。
在課程的評價方面采用試卷測驗與作品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量化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實踐技能的提高。實現對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學生作品進行多元化評價的管理和支持。
加大課程實踐、學生作品演示、講解,全體同學及時評價,克服了任課教師對學生作業單一依賴于主觀評價的缺陷,增強對學生成績評定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三、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我國大學教育的重要一環,是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徑。實踐教學環節在本科教育階段人才培養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重要手段。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需要教師從意識、知識、能力、素質上為學生打好基礎。
教育部和財政部"十二五”期間實施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的創新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個人或團隊,遵循"興趣導向、自主實施”的原則,在導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條件準備和項目實施、研究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等工作。近年來太原師范學院進行了培養創新實踐人才的系列改革措施,充分利用應用背景和應用領域的廣泛性,不斷挖掘和探索各領域的應用實例,引導學生拓寬解決現實問題的思路及靈活應用相關知識求解的興趣,在教學中有目的地提供給學生一些拓展性的研究課題,指導學生結合課程學習內容以及實際應用背景開展國家、省、學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經過若干年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改革、教材及教學資源的建設與開發、師資隊伍的培養等一系列課程建設工作,《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課程在師資隊伍、教學方法、教學條件及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發展。建設了一支水平較高、結構合理、實踐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隊伍,形成了教學與科研密切結合的課程建設模式,教學實踐與學術研究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教師隊伍不斷得到發展,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教學、實踐經驗都比較豐富。以本課程教學為基礎,在全校范圍內開展現代教育技術、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培訓,豐富了教學經驗和教學資源,推進了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協發展研究中心國家創新能力評價課題組. 國家創新能力評價報告[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9: 1-2.
[2] 蔣宗禮.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寫在圖靈誕辰100 周年[J]. 計算機教育, 2012(11): 50-51.
[3] 教育部關于做好 "本科教學工程”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S]. 教高函[2012]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