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香
[內容摘要]本文開門見山地闡述中小學校語文學習環境的內含。并闡述了營造的原因及意義。重點從要有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這一前提條件入手,闡述了濃濃書香氛圍的營造、校園文化的建設、課外閱讀的拓寬以及遠離不良學習環境五個方面來論述。目的是為了說明:在校內營造一個濃濃的書香氛圍:在校外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視野;讓學生遠離不適合學習的環境。是語文學習環境營造的一個行之有效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中小學校 語文學習 環境營造
一、語文學習環境的內涵
眾所周知,中小學校語文的學習環境, 是一個廣闊的空間,它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呂叔湘同志曾說過:“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到語文。”這就說明了語文學習環境的廣泛。 因此,本人認為,中小學校語文學習環境的營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一是校內語文學習環境的營造;(二)、二是校外語文學習環境的營造。以學校、家庭生活為主,輻射到社會生活。學校、家庭是學生最主要的活動場所,所以首先應在學校和家庭營造學生學習語文的機會。在學校可以讓學生編演課本劇,校園內的圖書館等向學生開放;開家長會了,讓學生自己給家長寫一份家長會的通知書┉┉在家里,可以讓學生每天和父母交流在校生活,向父母背一背學的古詩詞,講一講課文里的故事,幫父母寫信,閱讀各種說明書……繼而向社會推進。
二、語文學習環境營造的前提條件
營造良好的語文的學習環境,必須有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因為,二十一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生活要求語文教學改革更具有突破性和創新性,使其更好地為當今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服務。 然而,世間萬物似乎都難逃“有利必有弊,有來必有往”這一“真理”。語文學習環境的營造也是一樣,想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國家必須給予保證,保證有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試想,當一個國家形勢危急,國將不國,家將無家的時候,誰還有心思去談什么學習呢?遠的不說,2010年春季學期,有媒體報道說某時某地又發生了歹徒入校園行兇事件。再者,之前的四川汶川的8.0級大地震,奪走了將近10萬民眾的生命及財產。于是,全國各地中小學到處都人心慌慌,一是害怕歹徒突然出現在眼前,二是害怕地震發生在本地。青海玉樹的天災慘劇。更讓一些人談“地震”色變。
三、語文學習環境的成因
1、近十多年來,全國各地的中學語文教學幾乎完全受考試制度的影響而圍繞它打著轉轉,學校只單純地追求學生的升學率,卻把語文所應有的社會功能和生活內涵拋到了九霄云外,從而使語文教學完全步入了只為應試教育服務的歧途和怪圈。雖然現時已實行了素質教育,但是仍然有些學校依然我行我素,一副山高皇帝遠的“能奈我何”態度。轟轟烈烈的新課程改革也已經開展幾年了,但是,某些山區農村的語文教師,他們的教育教學理念仍舊是老一套,課堂上,仍然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而傳統的師道尊嚴“神化”了語文教師的高大形象,常使得學生把語文老師視若圣人,語文老師似乎成了“神”而無所不能,因此,語文老師所說的話就成了學生尊從的圣旨,學生從不產生任何的疑問。這樣的語文教學模式,總是讓學生處在被動接受語文知識和被迫參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尷尬境地里,而完全喪失學習語文的自主權利。因此,在校內有計劃有目的的營造一個濃濃的書香氛圍,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其中比學趕幫,一舉兩得。這一點值得倡導。
2、在我國山區農村的大部分學校里,學校的庫存圖書量極少,且內容陳舊,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和學生吸取新知識的愿望;再者,由于地處窮鄉僻壤,經濟交通極不發達,大部分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無錢買書訂報;同時山高水險,網絡信息極難到位;因此,學生所吸取到的課外知識少得可憐,若僅僅依賴于語文課本里那幾篇文章來學習語文,我想如此狹窄的語文知識空間,又怎能適應社會對語文的要求,又如何能擔當得起對社會的重大責任。因此,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視野。是當前的一大任務。
3、古人吟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個人的生活離不開他周圍的社會環境,但是也正為此,他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外界的影響。因此,根據學生的特殊個案,結合實際情況。恰當地選擇或創造一個新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遠離眼前熟悉的但卻可能給其造成影響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的學業發展。
四、語文學習環境營造的意義
首先,就營造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而言。國家能及時對癥下藥,穩定一切社會不良因素,形成安定和諧的社會現狀,一定可以安撫民心,讓人民無憂無慮地工作、學習。事實證明,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的確可以使人民安心工作、學習。2010年春季學期期中期末,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有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及防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各學校(包括幼兒園)紛紛舉行了防震和防暴等演練,都有很大的成效。學生的壓力得到緩解,并且能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
其次,在校內營造一個濃濃的書香氛圍。需要通過組織開展一些活動來實現。比如經典誦讀、校園廣播、小記者、小編輯等。這些活動足以讓具有不同愛好的學生踴躍參與,從而形成一個書香氛圍,學生自然而然受益于其中。2009年,我鎮中心小學在經典古詩文誦讀活動中,大大小小的學生響應熱烈,氣氛濃厚,不光學到誦讀技巧,而且品味到了古人的精神意味。不僅提高了寫作水平,還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四年級的農有益看到“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時,“刷”的一下臉紅了。他說:“人家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而我呢,睡覺時,還要媽媽幫開電熱毯,晚上還總是讓媽媽不放心,我跟黃香比起來,差多了,我一定要向她學習,孝敬長輩。”三年級的黃玉英深有感觸地說:我最喜歡的還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憫農》。我想,大家誦讀完這首詩,必定會對糧食的來之不易發出由衷的感慨。農民伯伯為了讓大家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自己在烈日當空的正午下田給禾苗除草,這是多么感人的舉動啊!讓我們大家都來愛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費糧食,那可是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成果啊!
學生熟讀經典詩文,就是不會作詩也能吟詩了。前天我就碰到了這么一件事:我們學校六年級的一個同學要轉學了。臨行時,他的同桌把他送到校門口,拍拍他的肩膀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他微微一笑,回了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旁的我先是一震,然后頻頻地點頭稱贊。
其他活動成效也不錯,學廣播的收獲頗豐。五年級的廖長健說:“非常感謝學校給予我的這次機會,讓我提高了自信心,使我的頭腦變靈活,知識面得到更大的擴展。提高了我的普通話水平,使我養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小記者嚴華思的觀察能力、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及寫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她自豪地說:“我很榮幸,當代少年兒童應當具備的才能我都具備了。” 小編輯掌握了板報的設計和文字的編排,都快成設計師了。記得有一篇名為《上街看店名,逛街學語文》①的文章中作者寫到:“他們讓學生走出課堂,走上街頭,收集形形色色的店名,理解它們的含義。通過這樣的活動,同學們不僅學習了語言,豐富了詞匯,還開拓了視野,學會了傾聽,學會了觀察,增進了協作意識,而且,同學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文學藝術鑒賞能力、審美情趣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語文學習也因此變的生動活潑起來,學校與社會關系也密切了,學生的學習不再被封閉在書本里,禁錮在屋子里,學生的語文學習從教室走進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①。”總之,通過活動,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了發展。
再次,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視野。這么說也就是學校想方設法讓學生有書可讀,有書想讀,有書必讀。加大圖書庫存量,棄舊換新。利用一切社會資源,資助困難學生買書訂報。教學生信息技術,讓他們學會上網,利用網絡來查閱自己需要的資料。關于這一點,縣府也非常重視。從今年7月份起,在全縣以村為單位舉辦了一村一個未成年人活動樂園。并為每個樂園投資購置了一批音像制品、玩具、航模、書籍等。還配送了一臺計算機,一臺影碟機。有了這些設備,孩子們都樂開了。只要一有時間,就往樂園里跑。讀的讀,看的看,說的說,唱的唱,動手的動手,動腦的動腦。忙得不亦樂乎。
注釋:
①潘文艷:《上街看店名,逛街學語文》,《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03年第二期,第12頁。
最后,家庭的瑣事,包括吃喝拉撒,喜慶喪葬……無一不影響著每一個家庭成員。
真正要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盯教科書”是很難很難的,除非你能躲到世外桃源去。因此,想要學生安心讀書,并且能讀好書,必須創造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這個環境要能保證他們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則應該考慮讓他們遠離家庭,讓他們獨立生活。事實證明,這一舉措是可行的。隆欣怡,一位百色地區靖西縣的小學畢業生,畢業成績平平,但是她不服輸,立志勤學。其父母忍痛割愛,任其轉到離家200多里的百色地區平果縣新安鎮初級中學讀書。風雨三年,孤身一人獨自面對。楊雨琪,一個來自玉林地區容縣山村的小女孩,小學畢業的時候平均分不足60分,其父母奔著他外公外婆在平果縣新安鎮的山村里,也讓她遠離家庭到新安初級中學讀書。初次離開父母親的呵護,苦不堪言,父母親也是望眼欲穿啊!可是對兩個學生妹來說,卻是先苦后甜。靖西學妹考入了百色地區名牌高級中學,容縣學妹也考進了平果第一所高級中學。都成才在望了。真是令人刮目相看。而其他本地考生,不管以前是如何的光彩、威風,因為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落榜的大有人在。
總之,在校內營造一個濃濃的書香氛圍。在校外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視野。讓學生遠離不適合學習的環境。是語文學習環境營造的一個行之有效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