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沛生
課例:
我校通過結合《“善行”教育特色學校的建設與研究》“十二五”市級立項課題的研究,也貫穿到了語文教研課活動。我校有一位男教師上四年級語文課,內容是《頤和園》。其進教學過程是:
1、 1.請一名男學生到講臺朗讀課文。(之后該男生回到自己座位)
2、 2.教師引導感恩教育
“同學們,這位同學讀得好不好呀?”
學生:好。
“讓我們用掌聲表揚他。”(學生鼓掌)。
“同學們,別人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有感恩之心。”
教師目光投向剛才上來朗讀的男學生。“這位同學,剛才同學們給了掌聲,表揚了你,你應該怎么樣呢?”
男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轉身向同學深深鞠躬。
老師:“同學們,這位同學向大家鞠躬,說明他真會感恩,我們要有感恩的心,你們又應該怎么樣做呀?”學生鼓掌。
老師目光又投向男孩子:“同學們學會了感恩,給你表揚,你也要用感恩的心回報大家,再給大家鞠躬吧。”男孩子鞠躬。
這個過程重復了幾次。時間用了8分鐘。
3.1.教師指導理解課文
,教師講課,沒有從課文入手指導學生讀文本,完全脫離文本,全部是教師憑空講頤和園大門長廊的大和美;(板書:大 美)講到萬壽山和昆明湖段落時候只是提醒學生自己學,板書內容用多個小叉表示。教師最后引導學生得出作者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分析:第一,上述感恩教育的過程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并且與課堂教學內容沒有直接的聯系,純粹屬于孤立的思想品德教育,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產生這樣的原因顯然是教師沒有把握好語文課的課程標準,把語文課和思想品德課的要求混成一談。第二,
(2) 在上述指導理解課文時候,教師完全脫離了文本,空談了思想教育,完全沒有從句子中去指導學生領悟作者的內心情感,達不到在課文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生產這樣的原因主要也是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好語文課的課程標準,沒有具體指導學生從讀文本,從文本的具體句子來把握教材,這跟老師的教學經驗不足有很大的關系。
那么怎么在語文課教學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把思想教育滲透教學全過程,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開發于一爐,才能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課程改革體現了新的時代背景下對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原則與方法探究的必要性。進一步發揮它的育人功能,使語文教學充滿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這樣使學生不但“成才”,而且也能“成人”。
古人云:“教之道,德為先。”自古以來,我們教師就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任教語文的同時又往往還擔任著班主任的工作,因此,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無疑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把好教育度,找準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2011年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綜合性課程:語文課程重點關注讀、寫、聽、說的訓練.”這個重要的論述對語文課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是課文課原則性方向,語文課必須牢牢把握好這個原則,才能指導學生學習好語文。
小學課程中有思想品德課,其課程目標是主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而語文課主要是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兩者的課程要求是不相同的,思想品德課應該遵循該課程標準要求,重點是通過具體的文本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為習慣。而語文課則主要在于滲透相關的教育,不能把兩者的要求混成一談,否則就會犯了方向性的錯誤,達不到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現在很多的人在實際的交流中語言匱乏,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會舉例子,顯然就是語文的知識缺乏。這跟語文的學習有極大的關系。現在許多的教育專家,包括前國家教育部發言人都對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作了強烈的批評,呼吁回歸語文課的本真。
語文課的教學教師應該牢牢記住語文的課程標準,切意在語文課中脫離文本漫無目的地、孤立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確實需要,只要點到為止了行了。
文本是語文課教學的重要工具,文本不僅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工具,還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工具。沒有文本,語文課教學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學將無從談起。
在利用文本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必須牢牢地抓住文本,通過文本的具體句子、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體會文本的思想情感。例如我在上《秋天的圖畫》這篇課文時候,我重點指導讀、畫“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來指導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寫梨樹,為什么說掛起金黃的燈籠?寫蘋果為什么說露出紅紅的臉頰?寫稻海為什么說翻起金色的波浪?寫高粱為什么說舉起燃燒的火把?學生不僅知道景物的具體寫法,還體會到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我在上《假如》時候,重點指導讀畫“我給窗前的小樹畫一個紅紅的太陽,讓小樹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長;我要給樹上的小鳥畫好吃的谷粒,鳥媽媽再也不用到遙遠的地方去尋食,讓小鳥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餓得哭泣;我一定給不幸的朋友西西畫一雙好腿,還他一個健康的身體。”通過這些重點句子來指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這樣緊緊抓住文本,通過文本的具體句子、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體會文本的思想情感,就真正做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了。
回到《頤和園》課文,應該如何抓住具體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呢?以描寫“大門長廊”段落為例,應該抓住“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長廊蜿蜒于萬壽山南麓,昆明湖北岸,將如畫的景點串聯成一線,為旖旎的風光鑲上畫框,使湖山的景色層次分明,”等具體句子指導學生體會作者喜愛長廊的思想情感。從全文來說應該抓住末句:“頤和園到處是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頤和園集中國歷代造園藝術之精粹,以無比的藝術魅力傾倒了無數中外游客。”指導學生體會作者喜愛頤和園及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不僅是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它教會學生分辨假丑惡真善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課文結構美,文學意境美等,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高尚品質,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在教學的實踐和探索中,我體會到,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師選好切入點,隨時都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語文教學之中。只要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并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溶為一體,都可以讓學生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很好地促進學科知識的學習,為學科知識的吸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注重內外部因素相結合,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以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