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中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實效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加強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們或正確或錯誤的思維過程,體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組建高質量的學習小組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要組織好小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環是組建高效的學習小組。如何組建高效的學習小組呢?我認為可將班上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組3~6人為宜,再給每個小組成員分好工:一名組長,負責組織討論與合作;一名操作員,負責具體的操作;一名記錄員,負責整理本組討論或合作的成果。每個學生都各盡其責,每次合作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充實而有效的。教師每次組織小組合作時,也輕松了,不用擔心誰在小組里無事可做或“唯我獨行”了。各小組成員的分工不是一直不變的,在一定周期后,調換小組成員的角色,讓每個學生對小組中的幾個角色都了解,都能勝任,并清楚知道這些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缺一不可。
二、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1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給那些平時不善言談的學生留有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的時間與空間。如:在提出問題后,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之后再參與討論。這樣既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又能保證每位學生都有表達自己看法的機會。教師要通過各種活動、方法讓學生明白:我是班級中的一員,必須依賴與他人的交往和合作;與他人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每一個人都是我的學習合作者。
2.、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習慣。
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使學生意識到傾聽別人發言,既是一種文明禮貌的行為,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從別人的發言中將會得到很多啟發,獲得更多的知識、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自覺參與到小組學習中去,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例如,一學生發言后才讓另外一人發言;給別人的發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讓學會追問“你是怎樣想的?”、“為什么”、“你理解某某同學的思路嗎?”等等,為不斷強化學生的傾聽意識創設良好環境。
3.、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
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操作活動,既能體現集體的智慧,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是與人交流的良好機會。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時,教師可以讓他們合作動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長方形,說出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操作完成后,引導學生觀察表中每個長方形的長、寬與他們的積等數據之間的關系。通過合作,學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觀察、思考之后自主地發現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只有學生合作在一起,人人動手,相互協作,共同展示,資源共享才可以獲得更多更廣的認識。這種學習任務使每個同學都負有責任,較好地減少了合作時個別學生無所事事的現象,同時也督促一些不自覺的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學習。這樣的活動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同時激發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
4、.培養學生熟練掌握合作技能。
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應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這樣學生對所合作的問題才能有一個較深層次認識,合作時才能目標明確,效果增強。教師要事先作好安排,講清合作規則,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如何糾正他人的錯誤,如何歸納眾人的意見等。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學中,當學生提出探究問題時,先讓學生獨立地觀察與思考,在此基礎上再合作探究,這樣討論的問題才會深刻,形成的印象才會牢固。
三、把握好恰當的合作學習時機
教師要合理選擇合作的契機,因為不是什么內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則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鉆研教材,理解教材,明確教材所要體現的新理念。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的挑戰性,有一定探索和討論的價值,要有恰當的探究合作時機,如當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學生個人思考、探索有困難,需要互相啟發時,答案多樣性時,學生回答不全面時,學生意見不一樣時,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在組內冷靜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1.、挖掘新知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新教材的編寫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創造性,一些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可用多中策略解決,而學生考慮問題比較單一,往往想不到多種答案,這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交流。一方面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表達個性思想的機會,另一方面能匯集多角度的想法,便于學生在傾聽中發現別人的長處,拓展自己的視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例如在學習筆算加法時,通過對幾個學生的板演評價完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小組內討論“筆算加法應注意什么”。這時小組每個成員都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交流,互相補充,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這是學生自覺獲得的知識,因此記憶會深刻些。
2、.動手操作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動手操作探究時,如“圓的周長”教學中,組織學生操作實驗感知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由于學生個人測量圓的周長有一定的難度,同時一組數據也難以發現內在的規律,需要合作交流才容易探求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這樣,合作來自現實的需要,合作的效果自然也就比較明顯。
3.、學生獨立思考時間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的基礎上的。當學生自己獨立解決某個問題遇到困難時,需要尋求他人幫助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因此在教學中出現問題后,教師不要急于組織學生或要求學生討論,應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待每個學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參與討論。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立的觀點,學生出現“吞吞吐吐”現象的時候,教師不要急于打斷學生的發言,要讓學生擁有充足的發言、補充、訂正的時間和空間,以便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盡情的闡述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智慧得以發揮。
四、適當地給予表揚與批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評價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討論結束時,不僅注重學習結果的匯報,更要注意對合作過程的評價。如開展比“哪個小組得紅旗多”,評“最團結小組”,“紅星小組”等活動。由此使小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勵的場面,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在每節探究活動結束時,針對紀律、組織探究活動等情況,教師表揚最好的小組,同時也可對一些小組存在的問題給予適當的批評,從而避免在下一次的小組合作學習中不再出現或少出現這類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能力,需要教師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訓練。我們要努力探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讓數學課堂教學真正有實效。
作者:鄭盛強
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成裕小學
郵政編碼:519100
聯系電話:1392339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