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蝶
一、問題的提出
在社會發展的今天,我們通常看到的親子教育多是由祖輩和母親充當了重要的角色,而父親在親子教育中卻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缺位狀態。導致父親缺位的原因主要是對“父親”這一角色定位的認識欠缺。大多數人認為父親是一家之長,是家中經濟的主要來源,理應為了家人的幸福在外打拼,而照顧子女以及打理家務則應由孩子的母親一手包辦。有研究顯示,多由母親陪伴長大的孩子,在社會性品質發展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因此,在育兒過程中,“父親教育”成了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二、現狀分析
我在十個家庭的調查中發現“父親缺位”現象的普及性及嚴重性。數據顯示,在這十個家庭中,父親常陪著的不到一半,陪伴時間也是極少的,甚至在陪伴的過程中還會有一些狀況之外的小插曲(如玩手機),正如網上熱傳的一句話:“親愛的爸爸,下輩子我想做你的手機,這樣你就能天天陪伴著我。”顯然,父親的陪伴,不單單只是“陪”,還有“伴”,兩者是相依相符的,“陪”是“伴”的基礎,“伴”是“陪”的升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父親陪伴的真實性,才能真正體現父親陪伴的必要性,才能真正凸顯父親陪伴的重要性。那我們要怎么樣做?做些什么才能讓我們的父親回歸本色呢?
三、進行父親教育的相關措施
(一)搭建平臺,提高父親對角色定位的認識
對于父親角色定位的認識,我們仍是比較薄弱的。那么,該如何加強父親角色定位的認識呢?針對這個現象,三月份,我邀請朋友中幾位對幼兒教育有一定研究的父親到我們平時聚會的地方做了一場小小的講座,一場親子閱讀。活動以爸爸回憶和孩子相處時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為導入,分享了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點滴。每一場活動為時半個小時,最后在大家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活動結束后,其他爸爸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是的,真的要多陪陪孩子。”親子教育中爸爸角色的存在,注入了媽媽不具備的特殊元素,所以,爸爸們,不管您有多忙、有多累,請盡量的抽出時間多陪孩子說說話、聊聊天、散散步、玩玩游戲。
除了講座,我們還為父親們搭建了其他平臺,幫助父親們認識到自己的角色的重要性。
1.“父親微信群”
“父親微信群”:搭建網絡平臺,共享父教資源,感受父教的重要性。我們在自己的朋友圈創設了“父親群”,以供父親們更好的交流親子間的點滴成長。
2.“父親沙龍”
“父親沙龍”:讓所有的家庭集聚一堂,(父親必須參加)共同探討,感知父教的力量。每個月不定期開展1至2次父親沙龍活動,或以照片或以視頻的形式展示父子(父女)間的成長,把平時累積的有關子女教育的問題與大家一同探討和解決。
3.“父親日記”
父親按需創設“父親日記”,借助微信、QQ空間、微博等平臺記錄孩子成長的點滴趣事,并于聚餐時進行分享交流。
(二)轉變身份,增進親子間的良性互動
我認為,可轉變以往對父親這一角色的單一認識,轉變這一身份,更好的增進親子間的良性互動,做幼兒學習與生活中的“良師益友”。
作為父親,無論工作多忙,除了每天抽出15——30分鐘的時間陪伴孩子(如:給孩子一個擁抱,幫孩子洗澡),還可利用周末與孩子共同享受親子閱讀的樂趣,與孩子一起獲得拼搭積木的成就感,與孩子一起感受戶外奔跑的快樂,與孩子一起分享每天的趣事等等。這樣的親子時光雖然短暫,但是對孩子的社會性品質發展來說卻是獲益匪淺。
(三)多措并舉,發揮父親角色作用的價值
1.結合特色教育活動,發揮父親角色作用的價值
我認為,父親教育的一系列活動也可以通過和幼兒園合作,借助幼兒園的教學平臺來展示,從而發揮父親的角色價值。
2.結合節日教育活動,發揮父親角色作用的價值
我認為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傳統節日,為父親和幼兒營造一個愉快、溫馨、和諧的活動環境,建立一種社會化、游戲化、親情化和互動化的父親教育,更進一步促進幼兒的社會性品質的發展。
四、取得的成效
(一)幼兒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增強了
父親通常以完全不同于母親的教育方式和態度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們和自己的孩子像朋友般地一起嬉戲,一起盡情地玩耍,甚至翻滾鉆爬,所以他們常常是孩子最為歡迎的游戲伙伴。孩子在與自己的父親玩游戲時,幼兒能學會解決體能問題,并能強化對外界的控制感覺,增強自信心。
(二)幼兒的社交能力和適應性增強了
父親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在人際關系中有安全感,有自尊心,容易和他人友好相處,能和人真誠相待。一般來說,這些孩子的社交能力較強,容易適應新環境。例如,這個月,朋友家的兒子——子墨。本來是一個比較孤僻的孩子,不太喜歡和別人玩,在家里也是一直由媽媽陪伴著,自從我們一起加入“爸爸行動”后,爸爸有意識的增加和孩子接觸的時間,所以現在的子墨越來越開朗了,越來越會跟人玩了。
(三)父親的角色意識增強了
通過這樣的一系列的活動,我發現我們十個家庭的父親角色意識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增強了。父親們通過參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通過養育孩子和對孩子的觀察,使得自己增加了不少對世界和對自身的了解,使父親們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邁出的最重要的一步。在親子溝通中,父親的自我克制性、視野開闊性、生存感、責任感也都顯著改變。“影響”是互動的,效應是廣泛的。年輕的父親們,都樹立了正確的父親觀,掌握擔當起了父親角色的技能,成為了一個合格的父親。
一路研究過來,我發現通過實踐,很多父親都開始重視起對孩子的教育,幼兒在社會性品質上的發展有了一定的提高。我們相信,有了父親的“陪伴”,幼兒的人生會更加美好。讓我們一起呼吁更多的父親加入到幼兒的教育中,為我們的孩子能夠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