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晶晶
摘要:美術活動是幼兒藝術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活動應著眼于豐富孩子的創作源泉,培養幼兒觀察自然、體驗生活,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幼兒在感知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增進活動興趣,使美術活
動真正成為幼兒的一種樂趣、一種樂在其中的活動,從而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表現力和創造能力。
關鍵詞:美術活動 幼兒 創造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讓幼兒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以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幼兒美術教育的目的,應著眼于豐富孩子的創作源泉,盡量為幼兒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自己獨特的思想感情,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創造力,而不是培養技法為目的;為摒棄舊式“依葫蘆畫瓢”的方式,結合實際,我在美術教學活動中進行了一些嘗試,來激發幼兒的創造力發展。
一、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提供創作的源泉
生活經驗是幼兒進行美術創造源泉。陳鶴琴說過:“孩子的知識,是由經驗得來的,幼兒所接觸的環境越廣,所得的知識經驗當然越多,有了越多的經驗,才能有越豐實的創造”。日常生活中的偶發事件、大自然中美好的萬物多彩千變所蘊含的教育資源,這些都有助于開發幼兒的創造才能。所以我們要創造條件,要讓幼兒多接觸自然、多接觸社會、去觀察、去體驗。我利用散步、參觀、春游等的機會讓幼兒走出活動室,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和大自然的美;提供孩子多看、多摸多問、多比較、多觀察、多感覺的機會,豐富孩子心中的活動形象,為孩子的美術活動提供豐富的認識內容。
二、 注重美術教學過程,發展創造力
(一)游戲激趣,誘導創作
皮亞杰曾說過:“兒童……具有一個可資利用的活動領域,在這領域中他的動機并非為了適應現實,恰恰相反,卻使現實被他同化,這樣的活動領域便是游戲。兒童進行的游戲很多,繪畫也是這種游戲的一種方式。”所
以作為教師,我們應順應幼兒天真浪漫的天性開展游戲性的美術活動,通過游戲使幼兒獲得愉悅,新奇的情感體驗,激發幼兒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意象。
剛開始可以選擇一些線條簡單的,熟悉有趣的東西,把要畫的東西讓幼兒先盡情地玩和觸摸。如畫魚,可以讓幼兒和魚一起嬉戲,看看魚身上的鱗片是怎樣排列的,魚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畫玩具車、花片時,鼓勵幼兒變換花樣玩,從不同角度看看車的外形,花片的造型等,充分了解感知后,再引導幼兒一筆一筆地畫出細小的變化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可以選擇一些線條比較復雜,幼兒喜歡的生活用品等,教師和幼兒一起玩,一邊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如“卷心菜”活動中,我讓孩子們扮演“小動物”和卷心菜一起做游戲,啟發幼兒產生聯想“卷心菜的朋友有哪些?”在“卷心菜”上走一走、爬一爬、跳一跳,幼兒不僅從中感受卷心菜線條的變化與曲折,而且結合本身的表演,在游戲中自然構思對“卷心菜的聯想”這一主題,較好地滲透了幼兒創造性的發揮。有的孩子變成“毛毛蟲”“蝸牛”“小兔子”等在大卷心菜上蠕動爬行……不知不覺中,孩子們的繪畫能力得到了提高,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二)運用聯想,激活思維
通過對生活中事物的聯想,啟發幼兒創造性思維,這是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和才能的重要途徑。在生活中的一切,只要教師有信息,都可以成為聯想的產物,培養幼兒聯想的興趣和習慣,以提高想象力和創造思維力。如:美術活動《蝸牛一家》時,當幼兒在觀察后畫了一只蝸牛的主體時,我就提出有趣的問題 “你畫的這只蝸牛是一家中的哪個成員呢?蝸牛的爸爸、媽媽在做什么啊?怎樣區分它們啊?”等。啟發幼兒思維得到拓展,出現創作高潮,并發動孩子運用自己的語言把觀察聯想到的事物表達出來。“有一天,蝸牛一家去旅游,蝸牛爸爸從房子出發,發現了前面一塊肉……天黑了,它們一家高高興興地吃起了肉……”幼兒邊說邊畫,其樂無窮,一幅生動完整的蝸牛一家就這樣栩栩如生地進入孩子們的眼簾。
(三)形式多樣、支持靈活創作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兒的許多技能都是在操作活動中學會的,其思維也是在操作活動中逐漸發展的。當幼兒有了畫的基礎,對同一形象就不再感興趣,我便將剪貼和說結合起來,如:舊報紙、一次性杯碟、飲料瓶等日常資源豐富幼兒美術創作表現的途徑,讓幼兒結合廢舊材料在畫作上剪剪、畫畫、貼貼、說說,使他們容易接受啟示,充分表現自己的創造才能。如,第一次繪畫“奧特曼”后,第二次活動引導幼兒繼續收集圖片,將剪貼和畫結合起來,創設活動環境讓幼兒參與;或在“蝸牛”寫生中,幼兒自己設計一個完整的畫面后,可以變成故事,說畫結合,這樣不但培養了繪畫能力,也鍛煉了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多元欣賞、科學評價,保護幼兒的創作思維
正確評價作品是美術活動重要的一個環節。積極性地評價可以使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孩子對美術活動的熱情。我們在評價實施上應主張多元化,在堅持師評的同時,引導幼兒基于自己的視角進行自評和互評,給孩子表達自我展示自我詮釋作品的機會,也讓同伴之間彼此了解對方的看法,以挖掘幼兒創造潛能的新觀念來作為評價的標準。如:寫生《好吃的水果》活動中,每個人饒有興致地從不同角度進行作畫,認真投入……原本很多我所不理解的繪畫表達,在孩子們趣味的解釋下生動起來,我的評價也因為孩子的解釋變得更富針對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創作積極性。與此同時,孩子之間也開展了互評,對于同伴的作品,他們不吝表揚,不僅增進友情交往,同時也收獲了繪畫的經驗,被評論的一方也收獲了一份被肯定的滿足感。
總之,每個幼兒生來具有巨大的創造潛質。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應該成為智慧潛能的啟迪者,為孩子自由充分地表達提供“營養”,幫助引導他們發現自身蘊藏的潛能,提升自信,創造快樂。
參考文獻
1.《活教育-陳鶴琴教育思想讀本》2012.4.1作者:陳鶴琴 出版:南京師大
2.皮亞杰游戲理論對幼兒教育的借鑒意義(《漳州師院學報》作者:鄭玉玲1995.3)
3. 趙健.對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的反思[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0年 l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