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伊晴 鄭曉勇 王超 陳殿藩
摘要:工匠精神代表著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嚴謹、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專業、敬業的道德品質;淡泊名利的人生情懷。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引導的過程就猶如工匠雕塑產品,本文從何為工匠精神引入,剖析為何輔導員需要有工匠精神,進而指明工匠精神在輔導員工作中的作用。從而與工作在輔導員崗位的同仁互勉,更好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工匠精神;輔導員工作
一、工匠精神的起源與內涵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是教育家聶圣哲先生提出的,指的是工匠們在雕琢自己的產品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斷改進完善工藝,努力創造出高品質產品,并且樂在其中的一種正面的、積極向上的精神。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詞后來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
當今社會,很多企業僅僅片面追求經濟利潤,在生產過程中,不注重產品質量,心浮氣躁,隨便應付,最后生產出劣質的產品,流向社會,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好的使用感受。高校輔導員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就類似于工匠雕琢打造產品的過程,學生畢業走向社會,就如產品流向市場。優質的產品流向市場能達到消費者的好評,優秀的畢業生走向社會也將備受好評。
二、為何輔導員需要有工匠精神
高校思想輔導員是專門從事學生工作,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參與學生日常管理、就業指導、心理健康以及黨團建設的教師。輔導員的工作是教育、引導學生如何更好的做事、做人、適應社會。大學生本身就有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自己處理事情的基本能力,但是輔導員應該放任自由的讓學生自己成長,還是耐心、專心、專業、敬業地用合適的方法去更好的引導學生?這兩種方式所教育出來的學生肯定是不同的。
高校輔導員培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引導的過程就猶如工匠雕塑產品,若輔導員能用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嚴謹、專業、敬業的態度對待工作,那么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更好的得到社會的認同和滿意。
三、工匠精神在輔導員工作中的作用
輔導員擁有工匠精神,將對其本身的工作產生很多正面積極的作用,經研究探討,工匠精神在輔導員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有以下幾方面:
1.工匠精神能幫助輔導員細心發現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每個階段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輔導員也應該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適時調整教育引導方向。如對新生應多引導正確的大學觀,鼓勵學生多參加社團活動,對大二學生應多引導提升自身競爭能力,豐富自身技能,對大三學生應多引導就業創業,為大四及畢業做好準備。假如輔導員在工作中擁有工匠精神,必定會更細心地觀察到學生每一個成長階段的變化,做到適時因材施教,調整工作重心。
2.工匠精神能幫助輔導員耐心解決學生困惑,幫助成長
學生在每個階段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微妙的心理變化,輔導員也經歷過學生的每個成長階段,假如輔導員擁有工匠精神,必定會愿意耐心地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結合自身成長經驗,對學生們遭遇的困惑提供解決意見,幫助他們舒展心情,用積極向上的狀態繼續生活。輔導員應在日常工作中主動接觸學生,關心學生的近況,鼓舞學生成長。
3.工匠精神能幫助輔導員不斷創新工作方法,高效工作
每一年新入學的大學生都在變化,輔導員每年的服務對象也在發生著變化。這就意味著老的工作方法一旦不與時俱進,必定會失去工作效力,輔導員的基礎工作要扎實做好,但也要不斷創新,提高工作效率。假如輔導員有這樣的工作信念,那么在工作中,就會提醒自己:要不斷吸收新事物,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了解學生的喜好,用形式多變的創新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朝著積極健康的大學生活模式發展。
4.工匠精神能幫助輔導員得以實現個人價值,樂在其中
工匠們在精雕細琢自己的作品時,總是深深地沉迷其中,并熱愛自己的作品,假如輔導員擁有工匠精神,那么在從事輔導員工作的時候,就會投身其中,真心奉獻,在平凡的工作中加入更多的心思,如真心、用心、細心、耐心,真心對待學生,用心幫助學生成長,細心觀察學生動態,耐心處理學生問題。真心的付出必定會換來學生的感恩和喜愛,輔導員也必然能在學生的尊重和愛戴中,實現個人價值,收獲快樂。
四、結語
輔導員的工作崗位是平凡的,但是存在意義是重大的。輔導員在工作時應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方式;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專業敬業的道德品質;淡泊名利的人生情懷,猶如工匠雕塑產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引導,那我們必定能夠慢慢成為學生心目中公平、主動、細心、有修養的好老師,真正收獲誠摯的師生情誼,得到學生的敬愛,從而實現個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殷姝媛,關于高校輔導員“工匠精神”在教育管理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2016(9).
[2]紀春景、李晨,做一名有“工匠精神”的輔導員[J].山東農大報,2016(6).
[3]劉海江,“工匠精神”之于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意義[J].山東師大報,2016(4).
[4]孫定建,淺談高校輔導員的素質建設[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