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毓
摘要:生態文明時期是當今人類最渴望的一個時期,但是現在人口數量急速增加、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的惡劣變化等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經濟和生活的改善,我們還需要一個安全綠色的生存環境。所以現在我們國家在研究和探尋如何實施生態、經濟、社會的一體化發展。要想擺脫這種人與自然尷尬的困境,就要分析科學技術與生態環境保護存在沖突的原因,找出其根源。
關鍵詞:生態環境;科學;發展
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兩大主題分別是自然生態系統和科學技術,生態環境的變化發展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甚至對人類的生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說,合理的利用資源,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協調科學技術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回想遠古時期與現在科學技術和生態環境的發展變遷,人類已經在思考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生態環境如何和諧相處的問題,這也是現在眾多科研人員在努力的方向。
一、主要研究內容
通過分析科學技術發展在不同領域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及其影響的因素,然后再從其他幾個方面提出協調科學技術發展與生態環境關系的方法,達到維護生態環境與促進科學技術一起發展的目的,簡單的理解就是讓科技與自然共進步,給人類自身創造雙贏的利益。
哲學上曾經講過,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一直都存在,只不過是影響大小的區別。通過對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研究,找尋科學技術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進而探討這二者之間沖突的表現以及根源,從源頭上發展科學技術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共存模式。
二、生態環境與科學技術發展保護的協調路徑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人類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但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因此,我們應該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改變現在的生態現狀,轉變傳統的觀念,讓科學技術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相依附,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從而進一步為可持續發展助力。
(一)技術層面:發展生態科學技術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原國家環保局局長解振華曾說過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有利于提高人們對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認識,這樣不僅可以為環境保護提供實質性的技術支持,還可以增強環境保護決策的科學性。這不僅對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科技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提供了方向,那就是必須要發展科學技術。但是,從某些方面講,科技也不是萬能的,每一樣東西的存在都是有它的限度的。因為科技帶給人類的東西是有限的,但是人類對自然的需求卻是無限的,當科學技術的發展無法使有限的資源滿足人類的需求時,就會出現一種滯后性的新的環境問題。因此,我們在發展科技力量的時候,也必須要考慮到這一事實。就像前面提到的所說,科學技術落后才是生態問題的根源。要想極好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即必須從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處著手。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這里所提到的科學技術指的是生態科學技術,即運用生態學的整體性觀點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把人、社會、自然有機的整合到一起,把生態學的知識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行融合,以人與自然見得關系為最高準則,以持續解決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沖突為宗旨,因為它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經濟效益最佳、生態效益最好、社會效益最優的有機統一。用科學的手段來平衡發展與保護,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二)思想層面:樹立科學技術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同觀
生態文明觀是近些年國家積極倡導的一種新觀點,這種新觀點從哲學層面來講就是人與人、社會、自然相協調的相處共生戰略方針,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同時,生態文明觀的出現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科學技術必須與人、自然、社會全面協調。所以,解決科技發展與生態保護沖突之前,還要對人們的思想進行教育引導。
(三)立法層面:健全有關科技立法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法律保障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即使是一項新生事物,在這個法治的時代也應該受到法律的約束。科學技術活動作為影響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也必須遵守一定的規范,特別是在法律方面,否則就會適得其反,不僅僅無法造福人類,反而會給人類帶來無止境的災難。為此,相關政府部門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的規章制度。
其一,實施專利環境的影響評價制度,使得專利技術可以更好地服務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同時,還可以拓寬《環境影響評價法》中的環境影響評價概念。
其二,建立健全相關保護制度,切實實施司法制度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最后,我國可以突破傳統觀念的限制,運用創新思維,進行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實踐。
三、結論
環境變化對人類的影響從未上升到如此高度,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影響也越來越大。從生態學這一角度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已經成為必然選擇。擋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目標后,生態環境的科技發展便脫穎而出,成為生態環境持續發展的主力軍。所以,研究生態環境與科學技術發展的相關內容是目前較為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1]王利華.徘徊在人與自然之間一中國生態環境史探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
[2]霍宗浩.淺談現代科學技術與生態環境的關系[J].安徽建筑,2014, (5):13-16.
[3]李海鳳.科學發展視野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多維審視[J].理論研究,2015, (2):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