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杰
[摘要]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征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是村落文化的空間表現形式和物質載體,反映了村落的建筑空間與環境結構。因此,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保護已經成為我國多層次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景觀保護”的重要實踐途徑。通過某村案例分析,提出實際的適應性保護與發展規劃。
[關鍵詞]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
傳統村落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保護發展規劃融合了文化遺產保護和鄉村建設兩方面的內容,以田野調查和價值評價為基礎,發展規劃歸根結底是居民現有生存條件的改善,并使其有效收入增加,通過多元主體和資本的介入可以改變部分村落產業形態單一、發展乏力的局面,并減少對傳統資源的過度消費。基于環境適應性,探討鄉村保護發展的多元性和拓展性,促使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社會發展相得益彰,最終實現對鄉村產業的引導、空間形態的提升、人居環境的改善。
1、傳統村落規劃內容制定的問題
規劃內容不夠“鄉村”,引用了城市規劃的內容,和村落實際聯系不緊密,大多數內容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如村落用地分類、抗震防災和空間景觀等茌內容和形式上與城市規劃相似。考慮到傳統村落間的個體差異性,用地分類在某種程度上是不適用于村落的,城市規劃中的現狀用地分類是為后續的用地規劃、功能分區等奠定基礎。但在傳統村落中有很多用地屬性重疊或不明確,加上部分村莊基礎資料不齊,用地的分類和數據的真實性有待考證,并且對于村落后續的土地規劃是否具有現實意義還有待商榷。很多傳統村落內部的村民已逐漸遷出,村落漸空缺乏人氣,傳統村落是要有人居住生活的村落,這樣的“空心”村其實已名存實亡,因為身在其中的人無法感受到傳統村落特有的農耕社會文化的特點。根據村落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內容的編制而不是大一統的方式。所以怎樣留住原住民,恢復鄉村農耕文化才是保護發展規劃的最終目的,讓城市和鄉村可以更好的區別開來,城市更城市,鄉村更鄉村。
2、案例分析某村的村落保護發展規劃
2.1村落概況
某村是鄉政府所在地。全村土地總面積914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67公頃、林地面積20公頃、交通用地27公頃。村落建成區域占地面積約94公頃,在籍人口4400余人,常住人口約5000人。每年全村人均收入近萬元,高于全鄉平均水平,村集體年收入30.2萬元。
2.2村落的適應性保護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包括保護規劃和發展規劃兩部分。保護規劃是對村落價值評價的回應,同時為傳統資源的活態傳承和可持續利用提供保障。1)保護區劃。基于村落現狀和價值特色對村落進行分區,遵循“整體保護,分區對待”原則,劃分為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協調區三部分,各區域采用不同的保護措施。保護區劃關注村域整體,而不僅僅是個別文保單位。事實上,如果忽略對環境全局的考量,文保單位個體的保護亦難以為繼。環境協調區位于建設控制地帶周邊,為整個村域的范圍。根據傳統村落的特征、內涵、類型以及與區域環境的關系,該區域除控制建設,還應關注景觀生態、自然地貌、耕地保育等問題。2)建筑分類保護。參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編制要求》對保護區劃內的建筑進行分類分級處理,包括保護建筑、修繕建筑、保留建筑、整治與改造建筑等類型。保護建筑:對于文物保護單位和已經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依據文物法進行嚴格保護,三多堂、五桂堂、關帝廟等均屬于此類。修繕建筑:對于歷史建筑或建議歷史建筑,原有建筑結構不動,局部修繕改造,保護其建筑格局和風貌、治理外部環境。保留建筑:對于與傳統風貌無特別沖突的、質量較好的建筑,予以保留。整治與改造建筑對于與傳統風貌有一定沖突的一般建筑,或是質量不佳的建筑,對其外觀整修和改造。具體技術手段包括降層、平改坡、改變外飾面等,旨在實現整體的風貌協調。
2.3村落發展的措施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具有特殊性,既是總體規劃,須滿足村落整體訴求;又是專項規劃,是鄉鎮規劃的有機組成。提出規劃實施項目前,要反映村民的現實需求,避免按照城市規劃的套路“全而不精”;應根據適應性理念,強調人居空間與外部環境的互動作用。1)問題的回應。發展定位方面,將北洗村規劃定為以人文旅游、生態休閑、特色農業為主的傳統村落,旨在傳播晉商文化、傳承宗族文化、打造特色農業、營建宜居鄉村,通過自身發展帶動區域發展。發展原則方面,貫徹保護優先、系統整體、參與教育等原則,激發村落居民主體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茌保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反映村民自身的利益。此外,基于環境適應性的考量,對土地利用進行調整。將村落發展空間拓展到108國道兩側,國道北側為建設用地,將大型公共設施、生產設施等集中于該區,形成相對獨立的新區,將現村落內工廠全部外遷。嚴格控制三多堂、五桂堂、懷義堂、東旭堂、延齡堂、楊家大院、關帝廟、觀音廟等院落周邊區域的建設,對南大街和牌樓街兩側部分建筑進行適當的商業利用,提升空間活力。2)道路交通的梳理。目前,過境道路自北向南從村落中心部位穿過,對于村落東西兩部分的整合形成干擾。道路交通梳理既要滿足既有的交通訴求,亦要適應村落格局和建筑空間保護的需要。一方面,村落內部道路要兼顧街巷尺度、界面材質、效率和安全。核心保護范圍內限制機動車輛進入,并對街巷空間高寬比和兩側建筑形態進行控制,維持歷史文化氛圍。在保護的前提下,對寺園街、水圪洞巷等街巷路面進行整治。另一方面,村域外圍交通應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將過境道路西移,使其遠離核心保護范圍,以保證交通可達性,滿足日常通勤和防火要求。
傳統村落也代表著福建不同地域、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所形成和演變的歷史過程,真實的記錄了傳統民居風貌、優秀建筑藝術、傳統民俗民風和原始空間形態,是珍貴的歷史遺存和鄉愁記憶。傳統村落保護規劃與發展,對于傳承中華文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鄉村魅力,建設美麗鄉村,具有重要的現實與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