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明確了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糧食供給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庫存高企、銷售不暢、優質糧食供給不足、深加工轉化滯后等問題突出。為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和經濟社會發展,為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夯實產業基礎。
以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有效解決市場化形勢下農民賣糧問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保障糧食質量安全為重點。到2020年,初步建成適應我國國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全國糧食優質品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8%,主食品工業化率提高到25%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的糧食企業數量達到50個以上,大型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糧食產業集群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糧食科技創新能力和糧食質量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意見》明確了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重點任務。一是培育壯大糧食產業主體,增強糧食企業發展活力,培育壯大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多元主體協同發展。二是創新糧食產業發展方式,促進全產業鏈發展,推動產業集聚發展,發展糧食循環經濟,積極發展新業態,發揮品牌引領作用。三是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大力促進主食產業化,加快發展糧食精深加工與轉化,統籌利用糧食倉儲設施資源。四是強化糧食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加快推動糧食科技創新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促進糧油機械制造自主創新,健全人才保障機制。五是夯實糧食產業發展基礎,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完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健全糧食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現在我國的糧食狀況是,數量有保障,倉儲量非常大。但是糧食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比較低,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弱。《意見》的落地實施,會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鏈的增值受益,進而提高我國糧食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山西農經》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