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麗
摘 要:人壽保險業作為一個新型市場發展迅速,不斷壯大,越來越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研究分析壽險保費收入的影響因素對現階段適應新常態的發展要求、滿足人民生活所需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1997年-2016年人壽保險行業相關數據的整理分析,結合計量經濟學知識,運用Eviews3.1軟件建立模型、檢驗模型并分析模型,最終得出GDP、CPI、老年撫養比會對壽險保費收入產生影響,此外心理因素也至關重要。最后據此并結合“互聯網+”新型模式提出一些促進壽險產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人壽保險;影響因素;計量模型
文章編號:1004-7026(2017)18-0094-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224;F842.6 文獻標志碼:A
在經濟新常態的形勢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市場活力也得到進一步迸發。伴隨著經濟的穩定,人們更加追求人身安全上的保障,刺激著人壽保險產品的需求。所謂的人壽保險,就是把人的壽命作為標的物,由保險人承擔被保險人生存或死亡風險的保險品種,具有投資和儲蓄的雙重功能?;趬垭U市場需求的擴大,壽險功能變得多元化,壽險產品種類也日益豐富,不再僅僅局限于養老保險模塊,投資理財、巨災保障也得到不斷發展,人壽保險行業前景十分可觀。在借鑒其他學者對人壽保險市場需求影響因素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更為直觀地選擇了壽險保費收入這一變量作為研究對象,將消費價格指數這一因素加入考量,運用定性方法分析理論依據,運用定量方法處理數據后建立模型。然后針對模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正,最終達到方程顯著、各解釋變量顯著的均衡。最后依據回歸系數的現實意義得出結論,并提出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對策建議。
1 理論模型
人壽保險保費收入在人壽保險業務恢復后的幾十年間呈現跳躍式增長,由最初的不到一百億增長到如今的一萬多億。人壽保險作為一種新型的消費投資市場一直保持其內在活力,壽險需求也得到不斷釋放。刺激需求、擴大消費群體進而影響壽險收入的主要因素包括宏觀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
1.1 宏觀經濟因素
1.1.1 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后,人民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得到的收入也會不斷增加。壽險產品其本質是一種消費品,消費行為的實現則是取決于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和購買能力。僅僅有購買意愿,卻沒有能力購買時,也只能稱其為欲望。因此,在居民收入增加后,基于意愿之上的購買能力也得到不斷提高,欲望就成了需求。正如馬斯洛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所提到的那樣,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安全需要就成為了新的激勵因素。而人壽保險產品正是迎合人們對安全的保障所研發的。所以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會刺激壽險產品的需求,提高壽險保費收入。
1.1.2 消費價格指數(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反映通貨膨脹或緊縮程度的重要指標。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越高,說明當年的通貨膨脹越嚴重,貨幣貶值,人們所持有貨幣的購買力就會下降,通貨膨脹率提高帶來的物價上漲會減少人們對壽險產品的購買。所以,消費價格指數對壽險收入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本文中的CPI以1997年的數據為基期,這樣在數據的展現中顯得更為直觀。
1.2 人口因素
1.2.1 老年撫養比。老年撫養比指的是非勞動年齡人口數中的中老年人口數占勞動年齡人口數的比重,是人口老齡化程度的衡量指標。老年撫養比越高,人口老齡化越嚴重,由此針對生命安全問題的保險產品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刺激壽險產品的需求。老年群體是壽險業最主要市場,老年撫養比的變動影響著壽險業保費收入的增減。
1.2.2 死亡率。較高的死亡率無疑會給人們帶來更大的風險,面對高風險下減低死亡對一個家庭帶來傷害的愿望,人們往往會選擇具有風險保障的壽險產品,壽險產品的大量購買自然會帶動壽險收入的增加。反之,死亡率降低會減少人們所面臨的風險,對保險產品的關注與購買也會隨之下降。
1.3 心理因素
個人的心理或觀念對消費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消費習慣和風險意識兩個方面。儲蓄收入、勤儉持家一直以來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加上“養兒防老”、“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樣的思想根深蒂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購買壽險產品的主動性。在風險意識方面,當人們對自身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有較強烈的防范和保障意識時,自然會加大對壽險產品的關注度,隨著目標客戶群體的擴大,壽險收入也會不斷提高;當人們風險防范與保障意識比較薄弱時,就不利于壽險市場的開拓和發展。
基于以上理論分析,我們了解到影響人壽保險保費收入的因素主要有經濟發展水平(GDP)、CPI、老年撫養比、死亡率以及心理因素。本文將人壽保險保費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Y),同時引入4個解釋變量——GDP(X1)、CPI(X2)、老年撫養比(X3)、死亡率(X4)。由于心理因素無法量化,故沒有引入到模型中。為了剔除不同單位對模型的影響,本文將人壽保險保費收入、GDP所對應的變量Y、X1取自然對數,建立如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3 實證分析
本文根據國家統計局官網整理得到1997年-2016年人壽保險保費收入以及對應年份的GDP、CPI、老年撫養比、人口死亡率的數據,以此為依據建立模型。
3.1 模型估計與模型檢驗
3.1.1 預設模型的檢驗結果。根據Eviews3.1軟件,得到模型的回歸結果。結果顯示,模型的判定系數達到0.98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非常好,F統計量的值也足夠大,但變量X3、X4的t統計量絕對值較小,t檢驗通不過。變量X4的系數為負,即表示壽險保費收入與死亡率負相關,這與經濟理論和現實意義不相符合,因此,該模型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3.1.2 多重共線性的處理。利用剔除變量法剔除變量X4后得到新的回歸結果。
修改后,各變量系數均可通過經濟意義檢驗。判定系數R2≈0.98,F統計值比剔除變量之前還有所增大,整個回歸方程是顯著的。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情況下,各變量的t統計值均可通過檢驗,說明各變量的系數都是顯著的。多重共線性得到了較合適的處理。
3.1.3 異方差性的檢驗。本文選擇含有交叉項的懷特檢驗法,由檢驗結果可得nR2(Obs*R-squared)的值為8.712 757,查表可知,當樣本容量n=20,解釋變量個數為3時,x(9)=16.9 190,則nR2 3.1.4 自相關性的檢驗。在檢驗自相關性問題時,選擇偏相關系數檢驗方法,當滯后期長度p設定為10時,檢驗的結果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關性。 綜上所述,剔除變量后的模型符合經濟意義檢驗與統計檢驗,且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異方差性和自相關性問題。因此回歸方程可以設定為: 3.2 模型分析 從上述的回歸方程中可以分析得出,當其他解釋變量不變時,X1每提高1%,Y將平均提高2.8241%,這說明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會促進壽險產業的繁榮,要想提高壽險業的總體收入,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關鍵因素;X2每提高1%,Y將平均降低9.23%,說明消費價格指數的提高帶來的通貨膨脹不利于增加我國人壽保險保費收入;X3每提高1%,Y將會平均提高21.18%,說明老年撫養比的提高對我國壽險保費收入的增加具有促進作用。在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的現階段,人壽保險行業具有強大的潛在市場和發展動力。 4 政策建議 4.1 引領經濟新常態,創造壽險業良好發展環境 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已進入中速平穩增長階段,經濟增長也由投資、出口、消費拉動轉變為全面改革、結構轉型、創新驅動帶動。在經濟新常態下,國家要完善技術創新機制,加快人才培養,將經濟重心轉移到第三產業上來。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壽險業作為具有代表性的第三產業將煥發出新的活力,而且經濟的良性增長也將促進國民對壽險業務的需求。 4.2 融合創新理念,設計適應通貨膨脹新產品 市場經濟體制下,利率變動直接影響著價格的變動,人們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遠不及市場。在設計壽險產品時,應將通貨膨脹考慮到產品中,轉被動為主動,通過浮動利率的調節來降低其他理財產品利率帶來的擠出效應。 4.3 立足“互聯網+壽險”模式,實現精準營銷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要抓住機會積極轉變升級營銷模式。我國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較大,消費者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壽險公司應合理利用大數據,充分掌握目標客戶群體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偏好,針對不同階層,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者,開發出讓他們滿意的保險產品并及時更新,做到精準營銷,實現雙贏。 4.4 積極宣傳壽險保障功能,提高居民投保意識 保障功能是壽險業最具競爭力的部分,也是區別其他金融行業的重要體現。但是現在依然有大量的消費者缺乏防患意識,因此壽險業有著相當大的潛在消費群體。壽險公司可以通過將一些案例以廣告、宣傳片的形式向消費者傳播,培養居民居安思危、防范于未然的意識,與此同時加強宣傳壽險的保障功能以及關鍵時刻所能發揮出的效用,提高居民的投保意識,擴大社會對保險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15中國統計年鑒[M].國家統計出版社,2015. [2]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胡林林,楊成文.我國壽險保費收入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國民生產總值為例[J].商,2016(14). [4]畢泗鋒,孫秀清.居民收入的增長促進壽險需求了嗎[J].財經科學,2016(01). [5]周武.我國壽險業效率評價與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