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杰 馮利斐
摘 要:本文基于收入結構的視角,分析探討Y區農民收入增長的現狀、特征以及存在問題,并進而深入剖析背后的影響因素,提出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多樣化發展、建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激發農民增收的內生動力等四個方面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收入結構視角;Y區;農民;人均收入增長
文章編號:1004-7026(2017)18-0001-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1 基于收入結構視角分析:Y區農民收入的基本現狀及主要特點
1.1 從農民收入增長的趨勢看,政策保障措施逐步加強
具體而言,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增加農業投入。強化落實糧食直補和良種、化肥、農機、政策性農業保險等涉農補貼制度,讓廣大農民實現增補增收和節本減負增收。二是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大力實施農民素質教育工程,提高農民就業層次和就業穩定性,為實施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基本的人力資源支撐。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農業生產總體保持平穩增長。四是制定各項惠農扶農政策。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推進現代農業園區、糧食功能區建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增強農業市場競爭能力。
1.2 從農民收入來源的構成看,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
一是農業規模化經營收益。通過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土地流轉租金、土地流轉補助等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效益不斷提升。二是農民財產性收入。推行多元化安置模式,農民通過房租租金,增加財產性收入。2016年,通過分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創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省級森林村莊、市級精品村、精品線路,培育省級歷史文化村,這增加了農民的旅游性收入。三是農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扶持政策,股金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四是新型農業經營盈利。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方式,帶動農民增產增收。開展采摘體驗、親子教育、休閑觀光以及具有農事節慶特色經營園區經營。
1.3 從農民收入保障水平的層次看,農民生活質量提高步伐明顯加快
一是建立健全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區政府相關部門規定:凡征地失地農民必須統一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016年,推進全民參保登記,征地農轉非人員統一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范圍。二是完善農村低保救助機制。不斷提高財政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低保救助水平,科學統籌農村低保,并與城鎮低保接軌,不斷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時深化教育資助機制,加大對困難學生的扶持救助力度。三是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繼續有所縮小。2016年Y區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1.68:1,與2015年的1.69:1相比,差距繼續有所縮小。
2 基本判斷:影響Y區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及困境分析
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農業結構調整缺乏統籌,農業增收的拉動作用不太明顯
一是土地的產出價值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度不高。相對農業的快速增長而言,其內部的結構調整則顯得較為滯后,另一方面,政府對農業生產的補貼和價格的補貼在短時期內難以繼續增加。農產品市場需求走弱,加之國外大宗農產品的沖擊,價格對農民收入的拉動作用有所減弱。二是農業已全面進入高成本時代。隨著農業生產要素特別是土地流轉費用、農資價格、勞動力成本等不斷上升,不少農民實際上存在增產不增收的現象。三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形勢嚴峻。Y區長期對耕地、水等資源過度利用以及大規模禁養造成有機肥減少,資源環境亮起了“紅燈”,靠拼資源、低投入拉動增長的空間越來越小。
2.2 農民增收途徑不夠穩定,實現增收的內在動力比較脆弱
一是傳統農業收入增長緩慢。從全國普遍情況來看,各地基本上均遇到土地租金、人工、物化成本等方面上漲的趨勢,而這一狀況往往是導致種糧效益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農民工資性收入難以持續增長。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占城鄉居民收入比重接近7成。由于目前Y區農民整體文化水平相對偏低,職業技能水平不高,不少務工農民只能在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從事低收入工作。加上外來務工人員數量的沖擊,造成農民工資性收入缺乏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力。三是家庭經營凈收入同比回落。隨著Y區畜禽禁限養和五水共治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導致個別家庭暫時沒有相應的經營收入。
2.3 農業農村發展后勁不足,實現增收缺乏外在動力
一是財產性收入增長空間有限。Y區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大部分來源為農戶的房租收入,且主要集中在城鄉結合部,靠租房的收益有可能逐漸收縮。二是國家價格補貼政策面臨挑戰。由于受“黃箱”政策制約,我國對農產品價格補貼等政策措施已逼近國際規定的上線,繼續以直接補貼等形式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面臨較大的壓力。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整體上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依然不高,導致農產品整體成本較高而質量偏低,同時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抗市場風險能力和盈利水平也不夠強。
2.4 農民保障制度建設不夠完善,持續增收缺乏系統的政策支撐
首先,農民保障體系不夠健全。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保障體系不夠健全,特別是農業保障體系建設相對滯后。此外,貧困和較貧困農民投保資金缺乏,以及農民看病難等一系列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其次,農村勞動力轉移機制等改革的滯后也制約了農民收入增長的空間。最后,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在執行過程中缺乏更為有效的方式手段。在某些農村,土地供求之間缺乏必要的中介組織,土地流轉由于受到這樣那樣的影響,流轉進展較慢層次也不高。
3 對策與建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加快提升Y區農民的“獲得感”
農民增收面臨的矛盾和困境,要求我們必須適應新常態下農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突破原有的思想觀念、政策體制的束博,讓農民的收入穩定增加,著力解決“三農”根本問題,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
3.1 切實提高思想認識,不斷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一是進一步統一思想。充分認識保持農民收入在新時期新常態下持續增長的艱巨性、迫切性,切實把確保農民持續增收作為今后一個時期重要工作內容。二要推進實施農業農村發展規劃。根據山區、平原、農保區等不同區域特征,因地制宜分類制定具有各地特色的農民增收計劃,實施科學有效的政策舉措。三要不斷加大政府資金扶持力度。從政府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角度出發,各部門協同加快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實現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生產條件的不斷改善。四要大力推廣和支持使用先進技術。引導農民采用減災增產、節本增效技術措施,同時,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市場。
3.2 轉變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推進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多樣化發展
一要轉變農業經營模式。依靠農業現代科學技術,實現降低生產成本,激發農村要素活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的根本目的。積極推廣應用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等高效生態農作模式,加速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特色旅游產業。二是構建現代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優化農業產業發展結構,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積極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新型民宿等生產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適度培育鄉村民宿,破解審批辦證難的瓶頸,支持引導有利于適度規模經營的體制機制創新。三是發展新型農業產業業態。發展優質高效和生態環保的品牌農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
3.3 深化農村改革政策舉措,建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
一要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依法保障農民土(林)地承包經營權、農戶宅基地使用權、村集體經濟股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二是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創新。通過農戶自建房等抵押融資,激活農村靜態資源資產,促進更多的資源、資產轉化為農民的創業資本。三是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與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推動融合互動發展,形成農業、工業、服務業的聯動產業鏈,提升農業產品產業的附加值和綜合競爭力。四是激發各類社會力量投身新農村建設。通過政府宣傳引導,發揮國有、民營企業、專業大戶和創業成功人士等諸多社會力量投身到農民的增產增收工作來,形成多元化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3.4 提高農民增收創收能力,不斷激發農民增收內生動力
一要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充分利用各類職業培訓資源,加大宣傳和信息服務力度,進一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二是完善農民創業服務體系。加快培育一批立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職業農民,扶持和引導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和返鄉創業。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健全創業服務體系,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更好地打通各產業之間就業信息通道,形成多渠道轉移農村勞動力的有序局面。三要加大農民轉移就業。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驅動力將來自農民務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創新性思維的發揮。農民未來的轉移方向可以重點考慮向高端制造業、批發零售業以及技能型服務業轉移。
參考文獻:
[1]馬其芳,黃賢金,彭補拙,翟文俠,劉林旺.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其實證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5(6).
[2]文春波,錢發軍,李也桃.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6).
[3]伍旭中.勞動力價值理論與中國勞動收入分配公正:一個多層視角的解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
[4]運迪.論當代中國農民教育的“雙重”動力[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
[5]方政,劉鵬凌,鄒能鋒.試析新農村建設現狀、問題和實現途徑[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