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英
摘 要:河北省是農業大省,但隨著近些年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其它省份一樣,河北省農業也面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諸如勞動力大量涌入城鎮造成的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帶來的工程建設嚴重滯后、種植結構有待轉變和提升、水資源短缺、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
關鍵詞:水資源短缺;農業勞動力;面源污染;種植結構調整
文章編號:1004-7026(2017)18-0028-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河北省隨著全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步伐在飛快向前邁進著,快速發展帶來了成果,也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作為一個在全國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農業大省,必須承認河北省的農業發展面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
1 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1 農業勞動力缺口大
新型城鎮化道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大力推動以及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等都要求農業人口市民化,截止2014年底,河北省境內的農民工總量達983萬人。一份以1 000個進城人口為對象的調整資料顯示,在這些過著較穩定家庭生活的進城人口中,工作年限為0-5年的有163人,5-10年的有343人,10年以上的有350人,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19%,40%和46%。進城人口在為城市發展貢獻自己力量的同時,也造成了農業勞動力的巨大缺口。
1.2 農業面源污染嚴重
農業面源污染的成因主要有:一是種植業污染,主要是近年來,農藥、化肥、農膜的使用量呈逐年增長態勢,由農藥、化肥、農膜的不合理使用引起,;二是養殖業污染,主因是河北省的養殖業主要以散養方式為主,傳統的清潔方式會產生大量的污水,另,規模化的養殖場對畜禽的糞便處理也不科學,大多只是簡單的露天堆放,一旦遇到降水,污染物便會恣意橫流;三是農村生活污染,隨著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大力建設,農村的飲水安全基本得到了保障,但排水問題至今未納入系統有效的管理范圍,垃圾傾倒隨意等問題普遍存在。
1.3 種植結構有待轉變和提升
盡管“三農問題”越來越受各方關注,河北省種植結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生產結構調整趨于一致,基本以大中城市的需要為目標,沒有很好的發揮地區優勢;二沒有形成很好的鏈條化,在果品和蔬菜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很少有農戶會往深加工、貿易的方向延伸和擴展;三是糧食作物種植冷落,農戶種植以經濟效益為引導要素,市場價格會極大影響農戶種植積極性,近年來糧食價格的走低,大大降低了農戶種植糧食的熱情。
2 解決農業發展問題的措施
2.1 正確引導勞動力流向
解決農業勞動力的不足,需要相關部門做好3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入和發展鄉村企業,鼓勵農戶以農村為基礎進行創業,有效提高農戶的收入,為農戶扎根農村提供更好的經濟保障;二是大力推進土地流轉,為愿意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提供更大的平臺;三是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美麗整潔的環境來吸引更多的人力資源。
2.2 采取措施防治面源污染
為阻止污染物在降水和徑流沖刷作用下進入河流、湖泊等水體,需要采取有效防護措施,大力整治污染源。一是全面落實以科學發展理念,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生態農業;二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三抓好水資源保護工程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建設。
2.3 大力推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
要正確引導區域農業結構調整,需從3方面入手:一是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穩步推進;二是鼓勵發展深加工龍頭企業,為消化剩余產出提供平臺;二是大力發展中介組織,解決農戶產品去向和物流的問題。
2.4 有效開展農業生態補償
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要有步驟的消除破壞源,需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并要求政府機構行之有效的進行開展生態補償,一是增加財政投入力度,財政可以拿出收入的一定比例資金進行專項整治;二是政府加大對生態補償的導向性政策發布;三是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生態補償領域;四是提高公眾對生態環境的意識,將被動變為自覺。
結束語
農業發展的環境不容樂觀,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必須認識到農業是根本,民以食為天,農業事關全社會公眾,必須提高各方對制約農業發展問題的重視。政府需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創新的投入,正確引導社會資本注入,提高全社會對農業生態的認識,將農業生態補償資金納入工程建設和產品生產的成本。
參考文獻:
[1]劉政永,孫娜.新經濟常態下河北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6(1):第152-154頁.
[2]劉鵬.河北省農業水資源管理發展對策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4(9):第40-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