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宏
【摘要】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發展中存在許多問題,為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們應在法律上肯定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重要地位,完善運行機制,堅持農民是合作經濟組織主人的原則,制定扶持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優惠政策,以促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
【關鍵詞】關鍵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村經濟;對策
當前農村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的小農經濟與瞬息萬變的大市場的矛盾,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是建立健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盡快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引領廣大農民走出小農經濟的狹小天地,走向現代農業的廣闊市場,增大廣大農民市場經濟意識以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一、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1、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有利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強農產品競爭力。農產品競爭能力的強弱與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高低成正向關系。我國許多農產品競爭不強,與農民組織化程度低有直接關系。由于組織化程度低,一家一戶小規模分散經營,很難與千變萬化的市場相適應,很難實現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而通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把農民組織起來,架通農民通向市場的橋梁,克服分散的小市場與統一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開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有效抵御農產品經營的市場風險,就能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2、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制約農民增收的根本原因是農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民進入市場難。如果農民自愿組織成立經濟合作組織,就可以讓農民有序地進入市場,實現產前統一購進農業生產資料。產中實施技術指導,產后組織精深加工。最后統一銷售,由于專業生產合作社出售的產品主要是直銷大中城市或生產加工廠家,中間經營環節少,因而出售價格都高于當地市場價,從而有效地保證農民收入的穩定增加。
3、建立經濟合作組織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通過農戶之間的合作與聯合,為抵御市場風險建立了一個平臺,解決好當前我國農業存在的生產分散化和非組織化問題,才能確保農業從傳統的小農經營方式向高度商品化的農業企業經營方式轉變,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單一農業與二、三產業之間的矛盾,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以及產前、產中和產后系列服務,引導和幫助農戶走專業化,規模化,商品化和企業化經營道路,是一批品牌產品和支柱產業迅速崛起,形成規模化生產,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推進農業的生產化經營。
二、當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立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金來源存在約束性。資金不足是制約合作組織更快發展的一大瓶頸。經濟合作組織扶持農民的資金大都是自有資產和民間借貸形成籌集的,每年靠國家金融機構正常渠道的貸款達不到15%,而且產前扶持資金若遇農戶欠收或遭受自然災害就無法收回。
2、法律制度存在滯后性。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設立、運行,目前尚沒有法律依據,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一種社會團體,還是一種經營實體,缺乏明確的法律界定,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還沒有賦予其應有的法律地位。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確,組織的內在發展不規范,在經營運作及責權利分配等方面碰到了諸多困難。
3、運行機制存在問題。多數沒有規范的章程,宗旨模糊不清,有些合作組織內部運作不規范,其標準化生產、產品加工和市場開闊能力都很低;利益機構不夠健全,對于經營虧損出現的風險,缺乏妥善的處理辦法和相應的風險防范機制。
4、外部環境問題。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管理體制不順,農業,民政,工商,科協等多個部門參與管理,職責不清協調不夠,再加上缺乏權威部門實施監督等原因,使得國家政策出現空白或一些政策無法落實到位,導致了一些新型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難以健康發展。
三、繁榮農村經濟,完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思路與對策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將充分發揮農村經濟的“領頭雁”作用,對深化新的農村發展思路、規范民間群眾組織的運作起到推動作用。為此,我們應該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快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目前,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法律上肯定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重要地位,要想完善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盡快通過立法對經濟合作組織的性質、定義、成立的條件、主體資格的確認、內部治理結構和利益調整機制等方面加以規范,為合作組織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在立法的基礎上引導、監督和規范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運作。
2、要健全制度,完善運行機制。經濟合作組織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是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從組織到運作、從管理到分配,方方面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建立必要的、規范的生產經營制度,約束和規范農戶生產經營活動,以適應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發展的客觀需求。其次,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落實成員的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權利,再者,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合作組織除了收購農民的農產品外,還要按照一定比例向農民返回一部分流通或加工環節的增值利潤,有條件的經濟合作組織應該實行股份制,實行股金分紅,堅持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均沾”,最后要建立相應的積累機制。
3、要堅持農民是合作經濟合作組織主人翁的原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必須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動員更多的農民參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并由會員產生領導,而不是由黨政機關指定或兼任。
4、為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培訓人才。首先,對領導分期分批進行培訓。其次,對合作組織的負責人進行專項培訓,對理事長和理事會、監事會成員的培訓,使他們掌握合作組織的原則、管理辦法、運行機制以及市場經濟知識;使他們懂得正確處理合作組織與農戶之間的關系、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的關系,增強服務意識,提高管理水平。再者,對銷售人員進行培訓,以拓寬組織的銷售半徑,全方位打開國內、國際市場,增加農產品的銷量。最后,對農民進行定期培訓,以改進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
5、加強宏觀指導。首先,財政支持。各級財政部門要安排一定的資金扶持當地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其次,信貸扶持。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幫助解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啟動資金和農產品收購流動資金不足等問題。最后,稅收扶持。由于其性質為純粹的農業生產,其產品的銷售也具有農業經營的特征,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生產、銷售自己的產品及其加工品,應免征營業稅和所得稅。
參考文獻
池明學.對我國組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幾點思考【J】.延邊大學學報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湖縣金北鎮財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