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來,人民調解制度就在我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現實中,該項制度卻因立法的缺陷和實踐方面的困境,導致其功能的發揮以及自身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制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過研究人民調解制度在實踐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然后對癥下藥,提出相關解決措施建議,從而使該項制度能夠更好地運行,對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更有利的作用。
關鍵字:人民調解制度 存在問題 建議
一、西藏人民調解制度的主要問題及成因分析
1965年西藏自治區人民調解制度逐步在西藏地區建立和發展,這些年來,西藏地區和全國一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及國務院《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等規定,在西藏廣大的農牧區廣泛地建立起了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因為西藏地區特有的風俗文化以及該地區民眾整體的文化素質水平的限制,人民調解指導體制重疊,機構建設薄弱導致指導不力,我國法律法規中規定的很多條文在此地無法展開,因此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調解工作的展開;還有就是西藏自治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人員因為在調解矛盾糾紛的過程中出現詞不達意、不知該如何表達等語言關問題,導致調解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等等問題。總體而言,西藏人民調解制度存在的問題只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基層組織自治能力較弱,人民調解缺乏經費保障。雖然根據《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第十四條的規定:“對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根據情況可以給予適當補貼。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調解委員的補貼經費,由村民委員會或居民委員會解決。”但在實踐中,不止是諸如西藏這樣西部偏遠地區,還有像江蘇、上海等這樣的東部發達城市,大都存在著調解工作經費短缺這樣一個普遍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引發的后果就是嚴重挫傷一線調解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和信心。
(2)人民調解員的能力與社會對人民調解工作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社會形勢下,對人民調解工作者有“三種素質”、“四種能力”,其中“三種素質”是指,有堅定的政治思想立場,淵博的知識、良好的品德。“四種能力”是處理問題收放自如、熟練自信的能力。基層的人民之間的矛盾糾紛就有數量大、頻繁性等特征,且矛盾內容涉及范圍廣,因此這就要求人民調解要深入群眾,保證及時了解矛盾進展,上下一心,多管齊下,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保持長久、深入、良好的關系。
(3)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規定過于簡單,缺乏可操作性。 我國在《關于建立健全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若干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等幾部法律法規中對當事人如何從司法角度辦理確認調解協議的相關手續以及其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做出了詳細的說明,但操作性不強。因為西藏地區特有的風俗文化以及該地區民眾整體的文化素質水平的限制,人民調解指導體制重疊,機構建設薄弱導致指導不力,我國法律法規中規定的很多條文在此地無法展開,因此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調解工作的展開。
二、對策研究
近些年來,由于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西藏經濟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這是改革完善西藏人民調解工作的時代機遇,也是實現西藏社會局勢的長治久安對策之一。針對目前西藏人民調解制度中所存在的問題,西藏自治區政府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首先,應該建立基層組織財政保障制度,提高人民調解員工作積極性,多措并舉,建立一支與農村人民調解工作相適應的人才隊伍。人民調解員是人民調解制度得以運行的關鍵,是調解過程中的靈魂人物,因此不僅僅是西藏,在全國范圍內,都應該建立相關的基層組織財政保障制度,解決人民調解工作者的后顧之憂,在人民調解工作者的隊伍經常開展“三素四能”業務比拼和學習,保持和加強調解人才隊伍的建設。
其次,應該強化人民調解協議法律效力,實行“一審終審制”;加快基層司法行政機構建設。雖然人民調解制度只是民間的一種調解手段,但是其也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護,因此在平時的調解工作中,應該向百姓宣傳于此相關的法律知識,明白人民調解所產生的調解結果或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有多大,并指明如果不按調解協議辦的嚴重后果,善基層的普法宣傳工作等。
再者,完善對當事人和案外人的救濟程序,發揮人民調解的基礎性優勢,積極構建“大調解”格局。前文指出我國目前的司法資源依舊緊張,因此民間的糾紛能“私了”就盡量做到不動用大量的司法資源。在調解實踐中不斷完善對當事人和案外人的救濟程序,這樣能使案件的當事人雙方甚至多方的矛盾糾紛等問題盡快得到解決,同時也發揮出了人民調解制度方便、快速、準確、有效等基礎性優勢,適合西藏的經濟及人口分布現狀,有利于西藏自治區“大調解”格局的形成。
最后,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建立城鄉二元化的調解組織和制度,使司法與調節有效連接,從而提高調解結果的權威性。
人民調解制度在當今時代依舊沒有過時,只要我們拿出敢于創新、用于嘗試的勇氣和魄力對人民調解制度進行各種理論建構和實踐嘗試,在西藏這片純潔的土地上進行創新試驗,這朵“東方之花”定會更加自信的開放在西藏的雪山之巔 ,煥發出新的活力;只要我們抓住社會轉型這一歷史機遇,在充分考慮中國國情的基礎上,統籌兼顧,不斷完善人民調解制度的各項機制,那么一定會讓人民調解制度在中國的這片神州大地上更加具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巴桑旺堆 歐珠永青 拉巴.《新時期西藏農牧區基層人民調解制度研究》[J].西藏大學政法學院,2009-07-15.
[2]吳騰輝.《論人民調解工作對維護西藏社會穩定的作用》[J].《法制博覽旬刊》,2013(2):281-282.
[3]張偉.《西藏法院民事調解現狀、成因及完善》[J].中國政法大學.2010.
[4]王俊娥、于曉麗.《和諧社會背景下對農村人民調解制度的思考——以村級人民調解工作為視角》[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作者簡介:格桑拉姆(1996-),女,西藏日喀則人,中央民族大學2014級民族與社會學系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專業本科生。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