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坤鶴
摘要:
2013年頒布的新《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自此公益訴訟制度在我國正式明文確立,但近年來卻鮮有公益訴訟訴諸法院[摘自《2013年度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13年11月,P34。]。《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并不是關于民事公益訴訟的制度性規定,而是一個原則性規定,相應的制度尚不完善。
關鍵字:
社會公共利益 國家利益 訴權濫用 原告主體資格限制
一、公益訴訟具有社會公共利益性
“公地悲劇”是經濟學界熟知的一個現象,也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現實。在外國,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取一塊草地,草地被劃分成幾塊分給牧羊人,但在中間留下了一塊作為公共用地,每一個牧羊人都可以自由使用。結果,社會學者們發現,一年下來,被劃分給個人的草地被有計劃和節制地使用,而作為公共用地的草地卻因為過度放牧而寸草不生。試驗得出的結論是:由于每個人都有將自己的生存空間和資源向外拓展的天性,在公共利益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下,每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榨取公共資源為己所用。因此,處于無保護狀態下的公共利益是最易受到侵害的。[ 摘自《貨幣狼煙》,童佳全著,2011版,P131。]
訴訟法基本理論認為,利益受到了損害,受害者就有權向法院起訴,請求司法救濟,正如如果另一個牧羊人的羊群吃了你的草地,你可以要求他賠償一樣,但是,公共的草地從理論上而言屬于所有的牧羊人,如果它的利益受到了損害,由誰來提起訴訟呢?隨著社會公共領域延伸及公共事務數量的增長,人們國家的法律正面臨著如是問題。公益訴訟是解決“公地悲劇”的一種訴訟手段,它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反映了公共利益保護的緊迫需要。
社會公共利益性是公益訴訟主要處理的問題。
二、公益訴訟主體完全開放可能會導致訴權濫用
許多學者質疑既然明文確立了公益訴訟制度,為何《民事訴訟法》第55條又對公益訴訟主體增加了“法律規定”、“機關或組織”這兩個限定性條件。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近期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全國法院實施立案登記制度進展情況。在談及“趙薇遭奇葩觀眾起訴”時,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長甘雯表示,這個訴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濫用訴權,“一些人想借用立案登記制改革來濫用訴訟權利,甚至提起一些違法訴訟,他的訴訟目的本身就是違法的。”[ 摘自《人民日報》,2015年6月10日,第三版。]今年5月1日起全國法院正式實施立案登記制,從實施情況來看,立案登記制極大地方便了群眾訴訟,減輕了當事人訴累,過去立案難的“民告官”案件顯著增加。與此同時,一些奇葩案件也隨之增加。
我們且看登記制的確立,從實施情況來看,立案登記制極大地方便了群眾訴訟,過去立案難的“民告官”案件顯著增加。與此同時濫用訴權的也瘋狂增加,干擾了正常審判秩序,浪費有限司法資源,甚至造成相對人權益的損害。所以如果將公益訴訟的主體完全開放,那么在當前法治環境下很有可能會造成訴權的大幅度濫用,司法資源的大量浪費,對相對人甚至整個社會都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損害。
三、我國目前公益訴訟的缺陷
(1)案件范圍過窄。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了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可以提起公益訴訟。這一規定只明確了兩種情形,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各種公益侵害層出不窮,涉及很多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事件,民事公益訴訟的范圍也遠遠不止這兩種情形。
(2)民事公益訴訟舉證責任分配有待明確。民事公益訴訟雙方當事人訴訟能力存在巨大差異,被害一方往往是弱群體,欠缺專業知識。而另一方往往實力巨大,具有很強的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雙方舉證能力顯而易見。對于證據制度等問題由于檢察機關調查取證的能力一定高于公民個人或社會組織,因此可能在某些案件中,一些需要由法院來調取的證據,可以由檢察機關自行依法取證,適用不同的證據規則。
四、我國公益訴訟制度完善的建議
基于我國目前的法治環境和公益訴訟的實行情況,出如下幾個建議:
(1)放寬公益訴訟案件范圍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例如“三毛錢上廁所案”、“公共交通費用增加案”[ 摘自《三毛錢引發的糾紛》,新華網,2015年5月。]超過了《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公益訴訟的案件范圍。因此,面對紛繁復雜的公益侵害,我國的《民事訴訟法》應當結合我國實際國情進一步擴大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切實保護更多的公益權利。
(2)明確公益訴訟的訴訟主體,應適當擴大公益訴訟主體的范圍,值得探討的是具備什么條件的個人和團體才是正當當事人,或者才是當事人適格。從公益訴訟的目的和性質看,似乎不應該施加過嚴格的限制,但是出于對濫訟的擔心,要求對當事人以一定的標準做適當的防范控制。當然也考慮將自然人加入,但是目前來看還沒有達到相應的法治環境,同時,訴訟資源也不夠充分。
(3)舉證責任應偏向于被害方,根據《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舉證責任應逐漸趨向于平衡,最終應偏向于被害方。目前,兩高對此也在逐漸完善公益訴訟的舉證責任。
五、結語
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關系到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切身利益。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社會公害問題加劇,公益訴訟必將愈加重要。面對實踐中維護公共利益的迫切需要,為其打開司法救濟之門無疑是必然選擇。“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盼,我有所辦。”加強公益保護,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群眾的呼聲。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是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加強公益保護期待的必然選擇。
(作者單位:上海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