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Q老師您好!我是一名19歲的高二的學生,在國外讀書已經兩年了,這次放假回國,總感覺和父親的爭吵越來越多,總覺得父親不尊重別人的意見,一直按照自己的意愿辦事,不顧及我的感受。比如:那幾天,約好了時間他開車送我去找朋友玩兒,他竟然遲到了半個小時,其間我打電話他還不接,見面后一個勁兒地說只是先接了個別人的電話,為什么別人的事情都比我的事情重要?我一聽當時就急了,和他吵了起來,很快,就被他趕下了車,我真是氣死了。說實話,我從內心并不想和他爭吵,可好像有的時候真的是控制不住,我該怎么辦呢?
小剛
小剛:
你好!從你的來信中可以發現,這次放假回國與父親相處得不是很融洽,他的一些表現引起了你的不滿。你或許感覺到父親變了,變得越來越難以理解甚至是難以理喻。反過來說,在你希望他理解你的時候,父親也因為不能夠給予你充分的理解而讓你失望。我們可以先探討一下是什么形成了你們父子間相互理解的障礙。
你在國外讀書兩年,與父親分離期間有對父愛的渴望是很正常的。盡管現在各種通訊渠道很便捷,但都不能代替朝夕相處的感受來得直接。還記得父親送你登上旅程的時刻嗎?是不是像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描述的一般歷歷在目而又刻骨銘心呢?在無法直接交流的情況下,你能夠用來“腦補”的父親形象就很容易定格在送別或更美好幸福的時刻,因為那時的父親是具體的,是最有愛的,那個形象最能滿足你對父愛的渴求。
你兩年前離開父親時才17歲,雖然已經超過了一般兒童與家庭分離產生分離焦慮的年紀,但是身處異國他鄉,避免不了“文化休克”的問題。也就是說當時的你除了需要面對離家的焦慮,還要面對語言、習慣、風俗、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適應過程。此時如果遇到困難,想到向家人特別是能給予你人生指導的父親求助是很自然的,這樣就在你心中不知不覺強化了父親那個無所不能的完美形象,這個形象在你孤立無援時給了你莫大的精神支持。
當你暫時回國,盼望著從現實中真正滿足自己的各種情感缺失時,父親給你帶來的卻是一連串的失望。這也許告訴你,這個父親才是真實的,才是觸手可及的,而那個心目中的父親只是個理想化的形象而已。你可能還沒有時間也沒有想到去了解父親在你離開時的生活、工作上都發生了什么變化,但此時的他,既不是你心目中的父親,也不是兩年前的父親,而是需要你刮目相看的父親了。
以你提到的事件為例,當你仍希望父親以你為中心、為你提供幫助時,可能沒有想到,父親這兩年已經習慣了你不在身邊的生活,甚至他會認為你已經通過兩年的國外生活鍛煉成能夠自立而不再需要他照顧的男子漢了。這一方面讓他欣慰,一方面也讓他失落。復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對他來說也是前所未有的壓力。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遇到事情,與你發生爭吵,看似是意料之外,實際是情理之中的。
在這件事中,你有不少委屈的感覺,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你在國外的兩年里日積月累了更多的不良情緒。通過這次暴露的難過感受,實際上是在借機會表達長期積壓的情緒。換言之,你需要機會直接向父親傾訴不在他身邊時的種種情緒體驗,以獲得當時得不到的情感反饋。
你現在正處在青春期的后期,很有必要了解青春期心理的矛盾性特點。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正常人在青春期,心理會出現獨立和依賴的矛盾、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自負和自卑的矛盾、溝通和封閉的矛盾。這些矛盾無不集中反映在了你和父親的關系上,出國的分離又加深了你們之間的代溝,使問題看起來更加復雜。了解學習了這些心理學知識既有助于認識問題的實質,又有助于你和父親互相理解,是值得你們共同重視的。
當然,如果有條件可以求助于專業的家庭心理治療師,以進一步分析在你和你的家庭中存在的具體關系。相信通過專業的幫助,你和父親之間的矛盾一定能夠順利解決。
祝你學業有成,全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