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的一天,秦朝首都咸陽的中央監獄里,提出兩名死刑犯,押赴刑場處決,處決的方式不是砍頭,而是更加殘酷的腰斬,也就是攔腰砍斷。遭此酷刑的不是別人,就是秦朝的開國元勛、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和他的兒子。父子倆被押出監獄時,李斯對兒子凄慘地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還記得你小時候我帶你一起出去打獵嗎?如今我再想和你回到故鄉上蔡,一起牽著咱家的黃狗,出東門到郊外去打打野兔,還有可能嗎?”
說罷父子倆淚如雨下。
后來唐朝詩人胡曾為李斯墓題詩,詩云:“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咸陽血染衣。”
李斯的悲劇,又為老子的功成身退,做了一次注腳。
司馬遷在《史記》中給李斯作傳,提到李斯未發跡時的一件往事:一天,李斯發現廁所里有老鼠,這老鼠不時受到人和狗的驚擾,嚇得四處亂竄,想吃點沾著糞便的食物都吃不安穩。另一天,他在倉庫里又看到老鼠,這兒的老鼠就沒有人和狗的驚擾了,高堂大屋之下,跑來跑去,自由自在,想吃米就吃米,想吃面就吃面。于是,李斯感慨道:“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人的境遇,就像這老鼠一樣啊,完全看你處在什么位置呀!
因此,李斯的人生哲學可以稱為“老鼠哲學”。人就像老鼠一樣。同樣是老鼠,卻有糧倉老鼠和糞坑老鼠之別。李斯一心想當一只糧倉里的老鼠。在告別他的老師荀子出去混的時候,曾經實實在在地對老師表白:“垢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困窮。”
出道后,李斯終于混到秦始皇丞相的位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真的當上了一只“糧倉中的老鼠”。但他哪里想得到糧倉中的老鼠下場更是悲慘。臨死不免長嘆一聲:“倉鼠上越高,摔越遠。”
李斯的一生,典型地體現了法家人物的矛盾性格和悲劇命運。
就是這位李斯,深謀遠慮,協助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偉業,廢分封,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法律,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中央集權大帝國的很多重要舉措都由他提出推行。還是這位李斯,助紂為虐,慫恿秦始皇和他的兒子實行了中國歷史上最殘暴的專制統治。焚書坑儒,嚴刑峻法,苛捐雜稅,倒行逆施,很多導致秦帝國短命的暴政也都是李斯的“政績”。
那么,李斯所屬的法家是個什么學派?它在中國歷史上究竟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法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和儒家針鋒相對的一個學派。但是說起來,儒家卻是法家的一個淵源。甚至可以說,沒有儒家就沒有法家。孔子講“名不正則言不順”,后來法家的“術”講“循名責實”。孔子的學生子夏有個學生叫李悝,是個著名的法家理論家,代表作《法經》,被商鞅拿著到了秦國。商鞅就是以《法經》為理論指導,發動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而先秦三大儒之一的荀子,培養了兩位最著名的學生都是大法家,一位是韓非子,一位是李斯。當然,荀子的儒學已經有點變味,他講的禮已經非常接近法家講的“法”。但荀子還是堅守儒家的基本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在戰國末期已經和時代潮流格格不入。因此荀子盡管在齊國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今天的社會科學院院長),但齊王始終沒有在政治上對荀子委以重任,根本就不會用他那一套。他的學生韓非子甚至公開反對老師的學說,稱老師為“孫氏之儒”,充滿不敬。為什么?就是因為法家的政治主張,處處和儒家過不去,百家爭鳴,這兩家爭得你死我活。
較量的結果,法家是贏家。法家的最大戰果就是創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大帝國——秦王朝。秦王朝從戰國爭雄到統一天下,都把法家作為指導思想。歷史學家都說,漢承秦制,漢代繼承了秦的制度。漢代建國之初,曾經推行過秦以前的分封制,將劉家子弟分封為王。但很難維持,不久被封的王就搞政變,發動叛亂。鎮壓了叛亂后,統治者覺得還是秦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好,于是就堅決地推行秦王朝的制度。秦王朝創立的政治制度對中華大帝國的統一,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兩千多年來,除了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短命分裂政權,中華民族基本上維持了統一局面。這里面有法家的重要貢獻。
先秦時代,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那么,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我們知道,儒家談仁說義,道家無為自然,那么,法家提出了什么樣的主張,使它能夠成為專制帝國的政治理論基礎?為什么要以法為基?
法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實踐家是商鞅,理論家是韓非。
下期我們說說商鞅。
編輯/書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