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成
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亙古不變。但是如何去愛,卻是人言人殊。今天斗膽從先秦時期部分流派的思想中進行耙梳,看看各派達人如何去愛。
如果排座次的話,儒家肯定要做中國文化的第一把交椅。所以先從儒家論愛談起。“儒家”創始人孔子一上來就把 “愛”與“仁”“孝”“禮”綁在一起。“仁”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孝”強調了愛的起源,“禮”則強調了一種階級性,強調了一種差別。所以儒家的愛從一開始就體現出了顯著的特點:“立足于家庭而產生的有差別的愛”,具體體現為一種以家庭為中心,逐漸向外輻射的“同心圓”模式。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是對儒家之愛很貼切的概括。
儒家之外,同樣喜歡談“愛”的當屬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創始人,墨家因此得名。按照通行的說法,墨家一伙,起源于“游俠”,具有很強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他們十分重視團體的作用,特別關心團體中的每一個人。所以,墨家認為,真正的愛不應該是有差別的,要愛就要去無差別的愛,所以墨家強調“兼愛”,換成現代話說就是: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一個團體,大家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說完儒墨兩家,再說一說道家的愛。道家與儒墨不同,儒墨都關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如何去愛講的很直接。道家更多地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所以直接講“愛”的話題寥寥無幾。這里我們從道家的一個先驅——“楊朱”的言論中探一探他們對愛的看法。楊朱最出名的一句話即“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由此看來道家的愛大約只是“愛自己”吧。
最后,談談常常被大家忽視的“名家”。名家起源于“辯者”,他們的口才都很好,最愛談論一些邏輯性的話題,他們的話題永遠是那么抽象,上至宇宙,下至原子,他們好像都懂。他們中最出名的兩個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孫龍,惠施有句名言叫“泛愛萬物,天下一體”,這是多么有氣魄的一句話呀!天下萬物都被他們浪漫地當作身體的一部分,納入愛的懷抱,他們愛的對象包含了思維可以想象到的一切事物,所以說名家的愛才是天地大愛。
嚴肅的問題說完了,現在我們腦洞大開一下。
大家想,如果先秦時期,綠油油的草地上一夜之間樹起了一塊寫著“小草也有生命,愿君足下留情”內容的牌子,那么各家對牌子的態度會如何呢?
儒家:一派胡言,愛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關他物何事。讓我們一塊踏過去,粉碎這塊牌子,粉碎這歪理邪說。
墨家:兄弟們,你們看這牌子好搞笑。我問一句啊,是不是咱們的人立的?沒人說話那就踏爛這牌子,樂呵樂呵。
道家:聽說山下草地立了塊牌子,反正那塊草地我不會過去,隨那些人胡折騰。
名家:這牌子就是我們立的,儒家、墨家不明就里,只會在人與人之間轉圈,傻得可愛。道家孤家寡人,不夠意思,連個贊也不舍得給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