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佳
摘 要: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蒼涼之意,有意識的棄絕人生飛揚的力度表現,著意于人生安穩的描寫,大都以悲劇為主題,尤善寫女性悲劇。這篇文章探析了張愛玲小說的主要女性形象,并旨在使讀者從中體悟到張愛玲小說對女性弱點的揭露,對封建社會男權的批判及對人性與生命的思考。
關鍵詞:張愛玲;女性形象;蒼涼;金錢;人性
中圖分類號:I20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7-0012-01
20世紀的中國文學世界一片繁榮,名家輩出。張愛玲是其中一位無法忽視的天才作家,她以獨樹一幟的寫法為中國女性主義文學作出突出貢獻。張愛玲小說融匯了中國古典文學的一束傳統與西方現代小說的寫作技法,追求內涵與文字的光華神韻,始終縈繞著或隱或顯的蒼涼之意。她的小說基本圍繞著女性情感世界展開,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女性形象,她跨越了對女性情感世界的表達,關注女性生存,對女性予以批評、同情及贊美,揭示女性乃至人性的弱點,批判封建主義男權社會。現在,本文具體來探析張愛玲小說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
一、為男權社會所桎梏“自甘為奴”的女性形象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女子處于弱勢地位,被圈禁于家庭之中,往往平庸、內囿、茍且,慣于服從,缺乏獨立意識,是男權社會的附屬品。在民國時期,封建社會瓦解,但封建思想仍植于不少女性的心中,產生了不少“女結婚員”——女性通過婚姻獲得一張長期飯票。張愛玲曾說:“人們雖知歷史上女性的卑弱,但在文學史上沒有將這卑弱的歷史刻畫得如此蒼白令人驚恐,原來卑弱的女性歷史,有一半是她們自甘為奴的!”張愛玲小說的某些女性形象正體現了這句話,以《傾城之戀》的白流蘇為代表。
白流蘇離婚后在家里呆了七八年,最終迫于家庭壓力,開始了一場遠赴香港的“豪賭”——為謀生而謀愛。一直困守于家中的她終于開始反抗,然而這一次反抗將希望全部寄托于男子身上。她與范柳原開始愛情較量,經過幾番費盡心力的爭取,只淪為他的情婦,而一場香港戰爭拯救了她,她與范柳原最終結婚。但悲劇不會停止它的步伐。她永遠是范柳原的附屬品,卑微不自主,更別說色衰后的她。她嚴重缺乏獨立意識,自立更生的精神!她生活于“他們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的白公館,一個封建思想仍然濃厚的地方,她的心也慢慢被腐蝕了,失去追求幸福,追求自主的勇氣,甘愿寂寂地度日,甘愿為奴。
二、人性淪喪的女性形象
張愛玲善于描寫“丑”,揭露人性“惡”的一面,光華流轉的文字,蒼涼的意味,對人性與社會的批判不留痕跡,卻有很強的感染力。張愛玲的小說“為女性文學掀開了女性心獄充滿瘡痍的一角”,人性淪喪的女性形象是主客觀的共同結果,文學中除了隱匿的痛恨外也籠著一層跨越善惡的慈悲之心。可恨,可悲,可憐。此類女性以七巧為代表。
七巧(《金鎖記》)被哥嫂嫁到姜家,一個名門望族,當殘疾的二少爺的妻子。她的悲劇始于金錢。她在姜家地位低下,仆人都不起。她缺失愛情,性欲也難以滿足,她頗為壓抑,“她是擔不起情欲的人,情欲在心里偏偏來的那么囂張”。在被三少爺拒絕后,情欲的渴望漸漸熄滅,對金錢開始瘋狂的追求。她為了金錢將虛假的愛情面紗撕開,毀了渴望的愛情。她為了金錢也喪失了真摯的母愛,她對兒子有畸形的占有欲,(他是唯一一個不想她錢的男人,即使只算半個男人。)用陰狠的辦法對付兒媳。她懷疑任何接近女兒的男人,認為貪圖她的金錢,她情欲的缺失使她嫉妒女兒,她有“瘋子般的審慎與機智”,利用謊言破壞女兒的愛情。
三、理想型的女性人物形象
張愛玲小說雖著力以冷漠的筆觸揭發女性的缺點,少有明麗的“亮色”,但也會有充滿美的女性形象,如顧曼楨,丹朱等人,現在以顧曼楨這一女性為例。
曼楨是《半生緣》的女主,是一個理想型的女性形象。她是美善的結合體,她獨立,堅強,具有自立更生的精神,洗盡了把未來寄托于男子身上的舊思想,并勇于承擔養家的責任,“她的腳踝是那么的纖細而堅強的,正如她的為人”,家累沉重,她依然充滿朝氣。她對世均的愛真摯感人,“世鈞,你要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么個人”。她深深為世均著想,為了不負累他,不斷推延婚期...張愛玲仍執著于蒼涼的寫法,也許悲劇更令人深思,更振動人心。如她所說:“蒼涼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我想起《金鎖記》開端的幾句話,“年輕的人想起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濕暈,像一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凄涼”。我想,這句子中流露哀婉蒼涼是對張愛玲小說的文風的一個美麗的詮釋。張愛玲小說的女性形象都是世間最普通的一群人,然而通過紛繁的,鮮明的女性形象的愛恨嗔癡,感受到了“平凡里的傳奇”。在這些女性的情感世界中蘊含的深刻意義是需要我們深思的...
參考文獻:
[1]萬燕.女性精神:有關或無關乎張愛玲[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03).
[2]金宏達.回望張愛玲.鏡像繽紛[M].北京:文學藝術出版社,2003(01).
[3]左懷建.邊緣游走:中國現代文學分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