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丹丹,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為什么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文/黃丹丹,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習近平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而中國的經濟改革從來都是問題導向的,供給側改革要改什么,要看中國經濟運行和發展面臨問題的要害是什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這個詞,在經濟學文獻里,我們知道有個“供給學派經濟學或供給側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的思潮。20世紀80年代末這個學派的一些倡導者的著作被介紹到中國,其中專門有人寫過一本《供應學派革命》的書,介紹了里根擔任美國總統之后其政策如何受到“供給學派”思潮的影響。強調供給側是與強調需求側的凱恩斯主義是對立的。
美國里根總統實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20世紀的凱恩斯主義導致了效率低下的背景下實行的。美國實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張減少政府管制給私人企業發展提供了動力,奠定了20世紀美國經濟的發展。里根總統推行供給側改革時美國的經濟增長呈現負增長,通脹率為負數。這與中國經濟增長率下滑的背景是不一樣的。但是,過度的自由主義雖然在短期內帶動了美國的發展,但也導致了一些其他問題,金融監管不足,導致金融行業日益膨脹,過度創新,造成后來的國際金融危機,逼得美國又重拾凱恩斯主義的一些理論。
而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并且,習近平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而中國的經濟改革從來都是問題導向的,供給側改革要改什么,要看中國經濟運行和發展面臨問題的要害是什么。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進行改革,微觀最主要的還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也包括“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過去十多年太多的經濟學家關注需求側的問題,尤其是關注消費需求的問題。這可以理解,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投資太多了,需要與消費需求平衡,于是再平衡的間題成為大家關注的最重要的問題。但問題是,第一,投資的多與少,要看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些投資,這些投資是否導致了我們的經濟增長。第二,消費需求固然重要,但它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非源泉。很多年來,不少經濟學家都主張中國應該大幅度提高消費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降低投資的占比,也就是再平衡中國經求的需求結構。這個聽起來很正確,但是消費占比在中國比較低一些,是限為中國經濟增長得快,而增長的源泉是投資,不是消費。雖然消費占出低一些,但消費的增長率并不低,過去20年保持了8%的增長,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所以,消費與投資的占比是相對份額,并不重要,即便政府把消費占GDP的比例從目前的40%提高到70%,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也不會更快,只會大幅度下降。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當年GDP是公定的,這點很重要。整個經濟的生產能力是給定的,生產出多少產品也。給定的。那么把當年給定的GDP分配比例更多給了消費,就意味對資的比例必然減少,而投資減少會影響后來的經濟增長。
短期來講,2012年中國GDP開始低于8%的增長,到2015年是低于7%的增長,經濟下行的幅度非常大。要知道,2002年到2012年中國的平均增長是10.1%,2008年到2012年還有9%以上。不僅增長下降,物價水平也在持續下降,PPI已經連續40多個月負增長,而且最近的數據顯示已達到-5.9%,通貨緊縮相當嚴重了。按照最基礎的經濟學知識就知道,這肯定不是供給側的問題,一定是需求在持續收縮。按照80年前哈佛經濟學家歐文·費雪的分析,中國現在已經遇到了嚴重的債務通縮問題。需求水平已經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遠遠不足以支撐經濟的正常產出。
中國經濟中長期的出路肯定是供給側的改革。過去10年以來,中國種所謂的主流思潮認為,中國經濟從投資拉動到消費驅動就能提高GDP大多數的經濟結構轉型,短期對經濟都有一種向下的拉動作用,具有緊性的效果。俄羅斯20世紀進行大規模的私有化,對經濟有很負面的影其國有企業大量的裁員,對消費能力是一種打擊。

黃丹丹(1992-),女,山東臨沂人,研究方向:國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