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佩林,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政府電子政務的現狀與發展分析
文/田佩林,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發展,個人電腦終端的逐漸普及,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Email、QQ、微信的出現與發展更使得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網絡經商、網絡辦公的新方式逐漸替代傳統方式成為人們經商、辦公的首選。政府辦公的全面信息化、無紙化、電子化、自動化也成為發展趨勢,世界各國先后建立自己的電子政務系統。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推進信息化作為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并將其提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
電子政務;發展現狀;辦公系統
在政府電子政務內外網建設方面,大多數省、區、市已經建立和完善了覆蓋本省、市、縣的電子政務外網與內網統一網絡平臺。北京市統籌建設了市級政務云平臺。陜西省建成運行了省級信息化綜合服務中心。江西省全面建成開通了“政務網鄉鄉通”工程。山東省依托省科學院的云計算中心建設了省級電子政務綜合服務平臺。政務信息公開方面,各級政府網站的政府信息公開內容不斷完善,數量不斷增加,深度不斷增強,更新速度有所提高;網上辦事服務事項覆蓋范圍更加廣泛,服務指南查詢、網上表格下載更加方便,有的行業實現了在線辦事辦結服務,但是大多數部門與行業在線服務仍是薄弱環節,亟待提升加強;政民互動欄目豐富、渠道多樣,實時互動與綜合評價功能有所加強,普遍建立了意見征集、咨詢投訴、在線訪談與視頻訪談功能,部分網站開通了政務微博、微信,政府網站逐步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窗口、網上辦事服務的重要平臺、政府互動的重要渠道。在資金投入方面,不少省區市建立了電子政務發展專項資金,專項用于電子政務重大項目的建設與應用。用于支持部門與地方電子政務建設項目的財政性資金有所增長。
通過電子政務的發展歷史及現狀,筆者認為電子政務的發展趨勢將會是:現有的政府辦公模式逐漸轉化為全面的無筆辦公、無紙辦公,完全自動化的電子政府辦公模式。政府內部運行應更加簡潔流暢快速高效,用更少的人能處理更多的日常事務。政府公文完全無紙化、信息化、數字簽名替代手寫簽名。面對社會生產和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政府機構應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將管理和服務通過網絡技術進行集成,在互聯網上實現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超越時間、空間與部門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會提供優質、規范、透明、符合國際水準的管理和服務。進而極大的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延誤與損失,方便群眾日常生活生產,有效防治腐敗的滋生,簡化企業的行政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間。
3.1 各級政府之間通過政府內網進行公文傳遞報送(視頻會議)。
3.2 文件辦理人員在收到文件后可以直接在電腦網絡上進行分類并通過網絡呈報相關領導批示,領導亦可在網絡上進行批示,批示內容直接自動反饋至呈報人員的電腦進行辦理落實。如下圖:
3.3 文件分類后可在電腦上直觀看到文件的時間、類型的分布范圍和頻率,便于領導進行各項工作的統籌安排。
電子政務的認識及應用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
4.1 GtoG 發生在上下級政府之間,不同地方政府之間,不同部門之間。
4.2 GtoB 發生在政府與企業之間。
4.3 GtoC 發生在政府與各社會團體或個人之間。
4.4 GtoE 發生在政府與公務員之間。

公文信息流轉圖
我國政府在政府門戶網站、信息公開(共享)、便民服務等電子政務應用上的投入非常大,成效也很顯著,電子政務方面法律法規的建設也非常迅速全面。但是在政府內部的公文流轉批示方面顯然重視不夠,投入不多發展較其他方面非常落后,缺少相應的電子政務辦公軟件系統。
通過建立一套政府內部的電子辦公系統,可以實現:
(1)各級政府之間通過政府內(外)網進行文件傳遞報送。
(2)文件辦理人員在收到文件后可以直接在網絡上進行分類并通過網絡呈報相關領導批示,領導亦可在網絡上進行批示,批示內容直接自動反饋至呈報人員的電腦進行辦理落實。
(3)文件分類后可在電腦上直觀看到文件的時間、類型的分布范圍和頻率,便于領導進行各項工作的統籌安排。筆者預期這套系統的研發可以填補政府內部公文流轉批示的辦公電子系統空白,減少內部辦公時的人為失誤,全面實現政府內部“無紙”辦公。并且隨著pad 和手機等個人終端的發展與普及,領導批示文件會更加快捷方便,無須專人取送文件,節省人力物力。另外,我們可以通過軟件系統的統計功能,更加科學全面的制定每年的工作目標及任務,在年內不同時間段做出更加合理有針對性的工作安排。
隨著電子時代的到來,政府辦公可以通過電子辦公系統進行辦公,文件辦理人員在收到文件后可以直接在網絡上進行分類并通過網絡呈報相關領導批示,領導亦可在網絡上進行批示,批示內容直接自動反饋至呈報人員的電腦進行辦理落實。文件分類后可在電腦上直觀看到文件的時間、類型的分布、范圍和頻率,便于領導進行各項工作的統籌安排。實現了政府內部公文流轉批辦的全面“無紙”辦公和電子公文辦公。
[1]張飛.國外電子政務立法比較[J].商情,2016(24):331-332.
[2]賴武善.網絡時代政府公信力探討[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6(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