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中紀委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以后,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走出辦公室,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開展監督執紀問責工作。為了有助于基層紀檢監察機關更加精準地開展監督執紀問責工作,本文從分析當前基層紀檢監察機關開展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容易出現的問題入手,就“一線作戰”工作方法和需要預防的情況提出個人看法。
[關鍵詞]扶貧;監督執紀問責;方法
[作者簡介]陳大林(1972—),男,中共贛州市紀委駐贛州市工信委紀檢組組長。(江西贛州 341000)
王岐山同志就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多次強調,要堅決糾正以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對待扶貧工作,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到基層去、落實在行動上”。孫新陽同志在贛州調研時也強調,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走出辦公室,深入縣鄉村,堅決做到脫貧攻堅工作推進到哪里,監督執紀問責工作就跟進到哪里。為此,筆者就基層紀檢監察機關開展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方法進行了一番探析。
一、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容易出現的問題
基層紀檢監察機關開展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有別于扶貧部門業務督查和工作督導,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基層紀檢監察干部越位偏位或者劍鋒偏向,擊不中要害。容易出現的問題有:
1.亂打亂撞,針對性不強,如同“盲人摸象”。精準扶貧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一些紀檢監察干部腦海中,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就是查處貪污挪用扶貧資金、違規安排扶貧項目的人和事。扶貧資金、扶貧項目固然是監督重點,但“隔行如隔山”,基層紀檢監察干部往往被表面現象迷惑,被違紀干部花言巧語“蒙混過關”,很難發現實質性問題,導致監督執紀問責逮到哪個算哪個,綜合立體、全面深入的打擊效應不明顯。如,今年上半年某地紀檢監察網曝光的扶貧領域案件,其中的32起涉及項目資金等違紀違規案件中,竟有17起案發時間在5年以上。
2.浮在表面,警示性不大,如同“隔靴瘙癢”。十八大以前對扶貧領域的監督執紀問責工作受時間、手段、方式乃至人為因素的影響,往往是點到為止,力度不夠大、震懾作用不夠強。現在,雖然從上到下各級紀委高度重視,形成了壓倒性態勢和強有力的監督執紀氛圍,但由于基層紀檢監察干部扶貧專業不熟,涉足層面不深,很難查找或發現一些比較深層次的、涉及多部門多領域的違紀違規問題。同樣上述的32起案件中,有14起涉及危舊土坯房改造,說明監管部門失職或管理運行機制不規范等問題依然存在。
3.定位不準,方法不對路,如同“越俎代庖”。紀檢監察機關對扶貧領域的監督是再監督再檢查,不是業務監督,執紀是執行黨紀而不是執行國家法律法規,有別于扶貧業務部門或扶貧項目主管部門的業務督查檢查。但一些基層紀檢監察干部在執行工作任務時,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變監督為業務指導,變執紀為執法檢查,“手伸得過長”,把不該自己監管的事項攬過來,而自己該追究的問題沒有追究,該問的責沒有問,該打的板子沒有打下去。
4.線索來源單一,主動發現不足,如同“守株待兔”。一些基層紀檢監察干部在平時工作中發現問題的能力不足,主動出擊不夠,問題線索來源相對傳統、單一,多數靠信訪舉報、上級轉辦和同級財政、審計等部門移交,沒有實現問題線索來源信息化、多元化。有的基層紀檢監察機關干脆“足不出戶”,坐等信訪、投訴、舉報件上門。這種“守株待兔”式的工作方式難以發揮“放大鏡”“顯微鏡”和“探照燈”作用。
二、有效開展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的方法
開展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方法有統籌協調指揮、搭建協作平臺、暢通信訪渠道、建立問題臺賬、健全處置機制等,但在實踐中,一些“一線作戰”的工作方法和點子非常有效。
(一)熟悉脫貧攻堅基本情況
開展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要預先做足“功課”,熟悉本地本部門扶貧領域基本情況,不打無準備之戰。
1.了解貧困現狀。首先對監督區域內的貧困狀況要有所了解,如:貧困群體分布情況,貧困人口數,致貧原因,扶貧重點,等等(見表1)。了解了這些,腦子里才有一個大致的“譜”,“臨上戰場”時就知道是該從危舊土坯房改造、搬遷移民入手還是從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政策落實或到戶補助資金入手開展再監督再檢查。比如,表1中,監督檢查應重點關注B縣人畜飲水工程建設、D縣的健康扶貧政策落實情況,等等。
2.掌握脫貧情況。要提高監督執紀問責的“精準性”,必須掌握本地脫貧攻堅工作進展情況,最起碼要做到“六個了解”,即:了解扶貧、財政、交通、水利、教育等有關部門采取精準扶貧的工作措施,了解本地精準扶貧的項目以及項目進展情況,了解精準扶貧資金安排和使用撥付情況(見表2),了解扶貧產業發展現狀,了解結對幫扶單位和駐點幫扶干部工作開展情況,了解精準脫貧情況。
3.熟悉基層民情。紀檢監察干部走出辦公室,深入縣鄉村,不是“走馬觀花”,也不是“蜻蜓點水”,而是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接地氣、送清風、解民憂,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貧困鄉村和貧困群眾的真實情況,這樣才能有助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表3顯示,通過深入貧困戶家中督查調研發現,表3中的6戶貧困戶,序號2、6存在精準識別不準的問題,序號4存在幫扶指導不力的問題。
(二)明確監督執紀問責工作重點
1.重點監督檢查政治站位情況。主要看被監督單位黨委(黨組)有沒有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政治敏銳性強不強,有沒有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檢查本地本部門主要領導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普通干部職工的參與程度。監督檢查中央、省、市精準扶貧政策在本地本部門貫徹落實的情況,是否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欺上瞞下”的現象。
2.重點監督檢查工作立場。主要看被監督單位有沒有樹立“以貧困群眾為中心”的立場原則,精準扶貧有沒有圍繞“讓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這個中心開展工作。突出監督檢查惠民政策落地情況,扶貧資金使用情況,扶貧項目可行性和推進情況,單位幫扶、機關干部結對、鄉村干部工作作風情況,群眾訴求表達和滿意度情況,等等。堅決查處利用精準扶貧的“幌子”假公濟私、優親厚友、貪污挪用等侵害基層群眾利益的人和事。endprint
3.重點監督檢查脫貧成效。“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精準扶貧的成效就是“要讓貧困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讓群眾有真正的獲得感”。紀檢監察機關監督執紀,就是要針對那些搞“政績工程”“扶貧形式主義”“虛假脫貧”“數字脫貧”等問題,鐵腕執紀,保障精準扶貧這項惠民工程順利推進,圓滿落地,“使脫貧成效讓群眾認可,經得住歷史的檢驗”。
(三)掌握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幾種慣用的“土方法”
方法一:“逆向式”摸底摸排。在熟悉了解被監督地方脫貧攻堅基本情況后,紀檢監察干部可以采取不驚動當地鄉、村組織的做法,直接到村組或農戶家中,與群眾拉家常,套近乎,獲取“共鳴”,讓群眾感覺到“你是他們中的一員”后,再有目的性地聊一些“敏感”話題。這種情況下,群眾就會有意無意地透露一些信息,然后可以順著這些信息不動聲色地逐級往上查找問題線索。
方法二:“點穴式”調查了解。帶著問題下去,有針對性地就某類問題作全面了解。比如,某個貧困村群眾反映村干部挪用截留扶貧項目資金的問題較多,紀檢監察干部可以先抽取2—3個近兩年實施項目資料,看項目申報、項目管理和報賬程序上是否規范,再到實地踏看,看項目建設和群眾滿意度情況。前些年筆者督查一項農田水利項目,從資料臺賬上看不出任何問題,現場踏看時,筆者通過丈步發現,1500米的水渠,實際建設長度僅有1000米左右,12米寬的水陂也不到9米,明顯存在套取資金的嫌疑。
方法三:“便捷式”隨機抽查。可以采取不打招呼、不定路線、不聽匯報、不要當地干部陪同和隨機詢問(扶貧第一書記、駐村隊員、鄉村干部或群眾)、隨機查閱工作資料、隨機抽訪貧困戶等“四不三隨機”工作方法,簡便快捷,出其不意再監督再檢查精準扶貧干部的工作作風、精準扶貧工作落實和群眾對扶貧政策的了解等情況,從中發現脫貧攻堅工作紀律上存在的問題。
方法四:“越級式”查辦線索。打破常規的執紀理念,針對某些群眾反映強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問題線索,上級紀檢監察機關可以越級領辦或派專人督辦,也可以直接下查一級,起到強有力的震懾作用。對于“報情況”“報結果”的問題線索,如果群眾還有反復舉報,或發現存在調查不實、處置不到位等可疑之處,上級紀檢監察機關可以再調查處理,并對下級紀檢監察機關存在工作不嚴不實的啟動問責處理。
方法五:“回訪式”談話調研。選擇部分有代表性的村組(已查處問題的)或實名舉報群眾進行回訪。對村組進行回訪,可以通過座談會、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看問題整改處置到位情況。回訪實名舉報群眾,可以“1對1”詢問,避免人多群眾有顧慮,看該群眾對舉報問題處置的滿意程度,試探其有沒有新的問題需要反映(一般情況下,如果該群眾發現其它問題,或有什么想法,他會一不做二不休,全盤托出)。
方法六:“程序式”例行檢查。“自上而下”展開監督檢查,先下發通知、再要求自查、最后成立檢查組開展檢查。這類監督檢查發現深層次的問題較難,重點關注被監督單位規定動作的完成情況,有沒有“弄虛作假”和“紙上作業”。可以通過查看會議記錄看單位黨委(黨組)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視程度;查看單位網站、宣傳欄看脫貧攻堅的宣傳氛圍;抽干部詢問看干部對脫貧攻堅的知曉度;核查自查自糾排查的問題,看有沒有“走過場”。
三、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需要預防的幾種情況
1.追究責任“一刀切”。要預防層層分解任務、層層劃分責任、責任到人的做法變成責任“一刀切”,即:發現哪個貧困村、貧困戶出了問題,就只對該幫扶單位或幫扶干部追責。比如,在今年上半年市紀檢監察網曝光的案件中,就出現幫扶干部不在崗,貧困群眾辦不了事的現象,這名幫扶干部違反工作紀律受到處理,但村組干部“缺位”的問題也值得深思。所以監督執紀問責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和方法處理問題,杜絕脫貧攻堅“個人自掃門前雪”的現象,促使工作“缺位”能夠及時得到“補位”。
2.擔當精神不足。要防止地方黨委以經濟發展、地方聲譽或者社會穩定為由,壓制基層紀檢監察機關查處違紀違規問題線索;同時也要防止基層紀檢監察干部以“講政治”、與當地黨委保持高度一致為由,在監督執紀問責工作中“和稀泥”“走過場”,漠視貧困群眾的利益,缺乏擔當精神,不敢對向扶貧資金財物“動奶酪”行為動真碰硬。
3.急功近利傾向。“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也沒有休止符。基層紀檢監察干部要有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嚴防把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當作是一定時期的一場“運動”。扶貧是永恒的話題,即使全面實現小康以后,還存在相對貧困以及遏制返貧的問題,黨和國家還會一如既往關心關注,紀檢監察機關的這只“監督眼”也只會瞪得更大,盯得更緊。
[責任編輯:熊文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