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超 沈克慧
[提 要]基于自主創新的發展路徑,構建、發展和完善技術創新系統,獲取競爭優勢,才能有機會參與全球創新合作。本研究以技術創新系統為研究中心,撇開宏觀角度的國家創新系統,中觀的區域創新系統和微觀角度的企業創新系統有關概念上的爭議,從技術角度研究產業創新系統,系統研究開放式創新等新興背景對創新系統諸要素的影響,探索企業如何跳出鎖定狀態,利用和使用外部創新資源,并借助外部途徑將新產品推向市場,發揮路徑依賴的積極作用或規避其消極作用,實現路徑創造,以期能夠為我國技術創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技術創新;創新動力;系統演化
[作者簡介]沈世超(1995—),男,華東交通大學會計學碩士,研究方向為風險管控;沈克慧(1972—),女,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技術創新、風險預警。(江西南昌 330074)
[基金項目]江西財經大學協同創新中心招標課題資助(2015年度招標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模式研究”);江西省科技廳(2015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長江經濟帶戰略下的區域市場一體化與企業創新活力研究”)。
一、背景與問題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通過購買國外技術從“技術洼地”實現“技術平地”,在邁向“技術高地”時不可能再寄希望于向國外競爭者購買技術。只有基于自主創新的發展路徑,構建、發展和完善技術創新系統,獲取競爭優勢,才能有機會參與全球創新合作。目前,我國已經將創新驅動戰略作為國家戰略,其中技術創新是重要的驅動要素,技術創新系統的演化機理及演化動力研究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我國學者對技術創新系統的研究,從現有文獻看主要集中于內涵、創新協作關系及創新績效測度等方面,對于創新系統結構、系統演化機理及系統演化動力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技術創新系統為研究中心,撇開宏觀角度的國家創新系統,中觀的區域創新系統和微觀角度的企業創新系統有關概念上的爭議,從技術角度研究產業創新系統,系統研究開放式創新等新興背景對創新系統諸要素的影響,探索企業如何跳出鎖定狀態,利用和使用外部創新資源,并借助外部途徑將新產品推向市場,發揮路徑依賴的積極作用或規避其消極作用,實現路徑創造,以期能夠為我國技術創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二、技術創新系統的涵義
技術創新源于1912年的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他首次提出“創新”概念,明確指出創新是指“用新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相結合,創造出新的成果”。隨著線性創新模型發展,20世紀80年代后期,學術界出現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即創新系統(Nelson和Winter等),其特點是將多種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共同組成創新系統。根據熊彼特的技術創新定義:“企業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可以看出創新的本質是投入與產出,鑒于不同的產業和部門在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中存在著質和量的差異,所聚集的創新資源既有量的不同,又有質的差異,不同層面的產業創新活動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按照仿生學派的觀點,就是企業必須不斷地與周圍環境進行全方位的資源交換而且適時地對自身構成要素做出適應性調整。因此,“技術”可視為創新的一種結果即產品。“創新”,就是將新要素或者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產業系統中,以一種更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使系統內的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系統”則是指是由一些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若干組成要素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個有機整體。
基于技術、創新和系統等基本概念的界定,以提升企業創新績效和國際競爭力為導向,本研究結合Meyer的有關發展中國家三種技術創新基本模式,即技術學習模式、嵌入式技術模式和獨立技術創新模式,提出技術創新系統分為主體創新系統、資源環境系統和制度保障系統三部分。目的在于建立合理有效的組織結構,明確各主體的組織職能,確保各主體能夠形成穩定的創新收益預期等。
三、技術創新系統的結構
(一)主體創新系統
企業、消費者、供應商、銷售商、科研機構、政府及關聯機構共同構成技術創新系統的主體。不同的創新主體共同構成技術創新網絡,通過各種方式將知識、能力進行整合并加以規范,構成相互之間的市場關系或者非市場關系。在這個網絡系統中,企業核心主體,其它創新主體通過相互合作、交流、學習,為企業提供人才、知識、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服務和支持,共同維持系統正常運轉。
(二)資源環境系統
技術創新系統的資源由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兩部分組成,其中人力、知識、經驗、信息等構成無形資源,工藝、流程、設備、廠房、資金、技術等構成有形資源。其中無形資源對技術創新系統表現在通過設計、發明等活動對技術創新起著正向拉動作用;有形資源則表現在外部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如互聯網的普及,交通物流設施的便利,創新、創業教育基礎設施的完善)對創新活動建設所產生的正向影響作用。因此,完善的人才流動機制、人才培養水平和人才引進的力度決定著技術創新資源系統綜合水平的高低。核心技術與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這是系統構建及存在的根本。
(三)制度保障系統
創新戰略、創新文化、組織結構、組織職能以及創新收益預期等共同構成技術創新制度保障系統。技術創新企業的R&D資金較之傳統企業更加龐大,因此在融資過程中可能會遭遇最高信貸額限制。市場融資渠道的通暢程度、資本市場的完善程度,決定著融資環境對創新的作用大小程度。創新活動本身是一項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的投資,目標能否實現,主觀難以把握。因此,為了保證創新的目標的實現及系統良性運轉,構建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對技術創新企業的運行和發展起著制度保障。
四、技術創新系統的演化機理
目前對技術創新系統的演化發展機理研究大致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進行:一是國家創新系統;二是企業仿生學的角度對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產生、成長、成熟、衰退;三是布魯塞爾模型,構建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系統之間互動演化;四是從創新戰略的制定,系統內部整合,系統與非技術創新系統、企業系統以及企業外部環境的網絡整合等方面構建了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網絡優化框架;五是通過自組織和他組織的復合特性,將自組織與他組織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技術創新系統的演化發展的組織機制來實現系統的演化發展。本研究基于技術創新系統結構的特點,基于仿生學角度的組織演化的復合特性來研究技術創新系統的演化機理。endprint
(一)自組織演化
自組織演化是從系統論角度,對系統內部交互作用的因果解釋。指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內外矛盾的作用下自行組織化、系統化、有序化地運動,自發地由無序狀態走向有序狀態或由有序狀態走向更為有序的狀態,沒有受到外界的強加干預。
技術創新系統中的主體創新系統和資源環境創新系統均以絡系統的形式進入到系統內部,一方面在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出創新行為主體在技術能力的多樣性和多變性。另一方面創新主體系統與制度保障系統的相互交流形成了作用流,并產生一定的勢差,也形成了非平衡性。技術創新系統實施創新的過程中,通過外部市場選擇和淘汰機制,保證實施了技術創新系統成功地生存下來。因此,促進系統構成要素必須與外部環境保持動態一致性,才能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
(二)適應性組織演化
技術創新面臨路徑鎖定突破的問題。由于路徑鎖定導致生產成本高和技術的無效率,組織慣性會導致組織對環境變化遲鈍,形成員工認知惰性,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技術創新。比如“十二五”期間環保技術研發、技術并購等進入前所未有活躍期,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交易額分別達到927億元和544億元。2012年起,環保企業實施超20個以技術為目的的海外并購。自我適應特征是技術創新系統不斷演化的動因,整個演化過程依賴于外界獲取的市場信息、資金和政策支持。適應性組織演化更多地融入了“人”的控制因素,表現在“人”對技術創新系統演化的人為干預和審慎設計。表現在為確保系統達到預定目標,充分考慮外部環境影響及自身資源制約,進行全面把握,系統設計,制定出“適當對策”的理性適應過程。
技術創新各主體之間信息是不對稱和不確定的,加上利益邊界的模糊性,會提出整個系統共同遵循的戰略,形成創新文化和氛圍,建立合理有效的組織結構,明確各主體的組織職能,確保各主體能夠形成穩定的創新收益預期等。這種階段性規劃控制,顯性地作用于制造業技術創新系統的演化過程。從仿生學的視角看,技術創新系統會經歷發展初期、發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如同“生命有機體”,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這樣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那些成功生存下來的企業技術會主動通過變革行為打破原有的秩序,從而通過適應性行為不斷尋求更好的發展。自組織演化和適應性組織演化隱性長效地作用于制造業技術創新系統,是一個復合發展的過程,并且交替作用于技術創新系統的形成和發展階段。
四、技術創新系統演化的動力
(一)市場競爭壓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市場競爭己經成為經濟生活中的常態。為了保證自身不在競爭中被淘汰、被兼并,為了取得競爭優勢和發展,企業就必須以各種手段增強自己的競爭實力。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企業競爭優勢的基本來源是在基本價值鏈的某個環節或多個環節開展創新,因此競爭是創新的力量源泉。市場的競爭壓力推動產業創新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企業通過創新投入來開發新產品或改善現有產品性能,向顧客提供非同質化的產品,在競爭中戰勝競爭對手推動了產業創新;二是企業競爭壓力促進某些企業尋找“藍海”,通過技術創新促使產業延伸。
(二)需求拉力
市場需求是決定行業成長的基本條件,同樣也是技術創新系統演化的動力之一。市場需求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出發點,也是企業技術創新的終極目標。新需求的產生,舊需求的更替以及需求規模的增加都可以拉動并持續影響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拉動創新,反過來,創新在滿足需求的同時又會誘發新的需求,從而拉動新一輪創新,這樣循環往復,使得需求拉動成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和持續的動力。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越來越方便,定制化生產和網絡化銷售為產業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思想來源,客戶更容易成為產品的設計者和開發者。技術創新系統應在市場需求的波動、消費者預期的變動、用戶的創新思想和建設等漲落因素的引導下,通過研究開發活動引出新的發明(新的產品、工藝等),并努力將其加入生產過程,有選擇地吸納最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科技成果進行生產性試驗,實現首次商業化,從而獲得超額的利潤。
(三)技術推動
新的科學技術成果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較強的促進和刺激作用,體現在新科技成果在并入生產過程轉化為產品后往往可以得到較高的帶有壟斷性質的利潤,有利于企業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得到經濟上的實惠和心理上的滿足。這就會不斷地激勵企業積極吸納科技成果,進行技術創新。由此可見,科學技術進步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直接推動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如計算機、無線電通信產品等都是來自于技術的推動。
(四)動態網絡學習機制與溢出效應
技術創新活動是互補、專業化的能力和各參與者主體創新知識的結合,其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通過開放式、互動式的學習過程,促進技術創新系統演化發展。溢出效應主要包括:技術溢出和知識溢出,知識溢出又包含隱性和顯性知識溢出。在技術創新系統中,創新主體不僅能夠借助溢出效應獲得技術和知識,并且可通過溝通互利的思維方式和交易規則,分享創新所帶來的未來收益。但從全社會講,這種知識溢出越多、越快就越好。從企業出發,則希望創新引致的知識溢出越少、越慢越好。為了使企業既有創新動力,又有很好的社會效果,就必須在兩者之間保持一種平衡。現在有兩種解決方法,一種方法是使知識產權化、市場化,另一方法是政府給創新者以某種補償,這就是當今許多國家都采用的創新經濟手段,包括稅收優惠、關稅優惠、利率優惠等。
(五)集群效應
創新行為主體(企業、消費者、供應商、銷售商、科研機構、政府及關聯機構)基于外部經濟與規模效應而自覺集群行為,其目的是基于主體間的核心競爭力競爭,通過合作結成創新網絡,產生創新協同效應,進而提高創新系統的運行效率。其特點:一是有利于創新成果的擴散;二是降低創新的風險、成本,提高了創新的效率和成功率;三是有利于創新信息和知識流動。
[參考文獻]
[1]田紅娜,畢克新.基于自組織的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系統演化[J].科研管理,2012,(2).
[2]孫冰,徐曉菲,姚洪濤.基于MLP框架的創新生態系統演化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6,(8).
[3]魏潔云,賈軍.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路徑創造演化機理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6).
[4]郭莉,蘇敬勤,徐大偉.基于哈肯模型的產業生態系統演化機制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11).
[責任編輯:上官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