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
恩格斯說:“科學的教育的任務是教學生去探新、創造”。創造力的發現、培養和整合,離不開教育手段的完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等,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產生直接具體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應該致力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放在首位。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理論依據。
1.創造力是指個體在支持的環境下結合敏銳、流暢、變通、獨創、精進的特性,通過思維的過程,對于事物產生分歧的觀點,賦予事物獨特新穎的意義的能力。創造性思維具有敏銳、流暢、變通、獨創、精進的特性。創造性思維能力并非資優兒童所獨具,普通兒童也具有這樣的潛能。創造性思維品質的高低決定了創造力的強弱,而創造性思維品質是可以在后天的教育中培養習得的。因此,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可以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入手。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目標也要求學生“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于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在閱讀中“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策略
1.營造教學氛圍。創造性思維是一項復雜而抽象的思維活動,它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借助某種環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有賴于他們的心理自由,為此,教師教學時必須轉變過去那種“師道尊嚴”的刻板做法,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信任,把學生當作交流、合作的伙伴對待,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保護學生好奇心,支持他們發表不同意見,鼓勵他們與眾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每個學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氣氛中展開活動,時時感受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敢問、敢說、敢想。為此,我在教學中提倡五個允許:錯了允許重答;不完整允許補充;有分歧允許爭論;老師有錯誤允許提意見,允許“打破沙鍋問到底”。
2.巧設問題情境。教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設疑質難,引導學生全面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學生去體驗發現的樂趣,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如,我在教學《死海不死》時,首先讓學生從家里帶來一個雞蛋,一個杯子,在上課時做雞蛋漂浮在水里的實驗(我事先準備好鹽水),師生同時動手,這時學生就奇怪:“為什么我們的都是沉下去的,而老師的卻浮在水面呢?”這樣,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正是因為我創設情境,打開學生思路,激起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主動地提出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動力,在其中得到了思維的發展。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問一答”式,教師提出的問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思想。而今天的教師卻像是用鑰匙打開汽車的馬達一樣,從灌輸者走向了引導者,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喚醒學生的創造心靈。在實際教學行為中,教師應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發現探究的空間,爭取不問,即使非問不可,也要少問,精心設問,巧妙安排,盡可以設計覆蓋面大、角度新、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情景。
3.架設溝通橋梁。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像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4.滿足自我需要。心理學認為十六七歲的孩子,已經逐步產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們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們,我們在教學時,不能要求學生答問只讓對不許錯。有些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常與一般學生不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近于荒唐,有時不易被老師理解,但認真考慮,他們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
一次講完《將相和》老師提問:“你們喜歡課文中的誰,為什么?”絕大部分同學表示喜歡藺相如,并講明他的機智勇敢。也有幾個學生說喜歡廉頗。正準備下課時,突然又有一個學生舉手說:“我喜歡趙王。”老師驚訝地問:“為什么?”學生說:“藺相如本來是一位官職卑微的小官,趙王看他有才華,就大膽地使用他。我就喜歡趙王敢于大膽使用人的這一點。”學生說得有理有據。老師給予肯定:“同學們都喜歡藺相如、廉頗,你能從不同角度看到趙王的優點,這是很可貴的,你很會思維。”學生聽到這樣的肯定,心理十分高興。老師的肯定評價,調動了發言學生及全班同學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發言時消除了顧慮,充滿了自信,增強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5.培養想象能力。漢語言文字的象形性、表意性、靈活性和漢語文的情感性、藝術性、審美性,決定了它具有廣闊的聯想、想象空間。它“富有彈性、富于韻律、聯想豐富、組合自由、氣韻生動。”如一個“水”字,可以將其放在沙漠里、夜晚時、戰場上來體味;一個“無邊無垠”的詞,可以引導你去大海中揚帆,去草原馳騁,去宇宙探秘;一句話、一句詩都能讓你心馳神往,浮想聯翩。正因為漢語言有如此特點,人們才會去把語文信息與大腦原有信息有機組合、擴展和再生,從而產生源源不斷的信息,這些都是聯想和想象作用的結果。因此,聯想和想象是創造力的重要因素,是創造力的翅膀,它比任何知識更重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就必然會產生科學的、創造的幻想,就能打破一切觀念和思維的束縛。
總之,在科技突飛猛進,知識日新月異的21世紀,傳統的注入式教育已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才能使我們的國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語文教學也應該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提高學生學習成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