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昆
摘 要:人的歷史素養教育很重要。但造就有高素質的歷史素養人卻極端艱難。這篇歷史專業論文提出了造就高素質歷史素養人的獨到系列方法:高度重視歷史科的思想教育;培養受教育者的閱讀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對比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創新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能力和開拓思維能力。這應該是一次具有創新意義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歷史素養;創新培養法
素養教育就是培養受教育者能主動、自覺、有規律地學習各科基礎知識并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正確地觀察、分析、解決問題、開拓創新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的教育。這種教育有利于培養出大批既具有淵博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充滿創造力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而,此教育思維及其手段應當貫穿于各科教學的具體活動之中。就7至9年級歷史科的歷史素養教育而言,應當通過下列教育教學手段來逐步予以實現:
(1)高度重視歷史科的思想教育。歷史科教師要理直氣壯地堅持不懈地向受教育者傳授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奉獻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人道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辨證唯物主義、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等先進的人類思想,以先進的思想塑造人。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
(2)培養受教育者的閱讀能力。現代社會信息資料十分豐富,可以說是日新月異。要使受教育者將來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歷史科責無旁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七—九年級歷史科教師,應給受教育者較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自己預讀、朗讀、視讀義務教育歷史課本,并養成自覺閱讀義務教育歷史課本的習慣。由此會使受教育者閱讀義務教育歷史課本的能力逐步提高。
(3)培養受教育者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歷史教師應當引導受教育者自己提出疑問,并帶著這些疑問去反復閱讀歷史課本,力爭找出其正確結論。如:在學習九年級世界歷史第一冊第13課:英國的新生(四川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第4版)時,教師應當引導受教育者找出這些疑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客觀必然性或原因是什么?經過怎樣?開始、結束的標志性事件各是什么?如何評價《權利法案》、克倫威爾等問題,并要求受教育者反復閱讀歷史課本,同時歸納出自己認為的結論,并由各個學習小組合作探討,最后師生共同探究出正確內容。切忌教師包辦作結論并予以灌輸。長此以往,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主人翁精神便能充分發揮效益,其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就會逐步得以培養且日益提高。
(4)培養受教育者的對比分析理解能力。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同樣,沒有對比,在很多時候要理解某些歷史問題還相當困難,甚至是百思不得其解。為使受教育者能理解、認識并記憶某些歷史結論和概念,培養受教育者的對比分析理解能力,運用對比分析理解的方法,乃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如:在講解和復習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之理由時,歷史教師就應當引導受教育者通過對鴉片戰爭以前、以后中國社會各自的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革命的領導階級、革命的目的、革命的對象、革命的前途、革命的性質這些內容是什么的詳盡對比分析,進而引導受教育者真正理解此問題的全部含義。由此,受教育者便能輕松愉快地記住此問題的全部內容。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上所揭示的“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把握它”的奧妙之所在。歷史教師如能持之以恒,則受教育者的對比分析理解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5)培養受教育者的分析歸納能力。分析歸納法是培養受教育者的分析歸納能力和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新知識的學習和舊知識的溫習中常常用到它。如:在復習九年級世界歷史時,歷史教師就應當引導受教育者通過分析并歸納出: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美國內戰開始、結束的標志性事件各是什么?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標志各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擴大、轉折、結束的標志性事件各是什么等問題的答案。久而久之,受教育者的分析歸納能力就會與日俱增。
(6)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創新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學習歷史知識也永遠需要創造。受教育者需記憶的歷史基礎知識可謂內容豐富。而諸多受教育者只知死記硬背。這雖說也是一種學習方法,但常常是費事效率低。為提高受教育者記憶歷史知識的效率,歷史教師必須引導受教育者在學習、鞏固歷史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勤于、善于創造出適合其自己的整套記憶方法,如:以時間為中心的歸納記憶法。例如:在學習和復習中外歷史知識之過程中,發現發生在不同年的10月的、必須掌握的重大歷史事件較多。為鞏固和提高學習、復習效果,可采取以10月為中心、將不同年的重大事件集中在一塊學習和復習。如:1831年10月,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宣布:自己已經成功證明了“磁能產生電流,磁力能轉化為電力”的電磁感應原理;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879年10月,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試制成功了第一盞完善而實用的白熾燈;1879年10月,德國與奧匈帝國在維也納簽訂了《德奧同盟條約》,邁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三國同盟”這一反動軍事集團罪惡幫形成的第一步;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或辛亥革命爆發;1922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頭目墨索里尼率領法西斯黨徒進軍羅馬,發動政變,接管了國家政權。它標志著意大利法西斯統治建立(或上臺);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昌;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革命軍在湘贛邊界建立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1929年10月,美國最大的證券市場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價格暴跌,開始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爆發;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8萬多人開始長征;1935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的吳起鎮,同劉志丹的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紅二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靜寧將臺堡(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勝利會師,空前撼世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結束;1938年10月,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1941年10月,二戰中蘇聯軍民捍衛首都莫斯科的莫斯科保衛戰開始;1941年10月,主張對英美作戰的日本東條英機上臺,他同美國假和談、真備戰;1945年10月,中國國共兩黨重慶談判,簽定《雙十協定》;1945年10月,聯合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對美等聯合國軍作戰、新中國國內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1964年10月,新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10月,新中國第一課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8年10月,劉少奇被開除出黨,造成了“文化大革命”中最大一樁冤案發生;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標志“文化大革命”結束;1987年10月,中共13大勝利召開,會議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中共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989年10月,東歐劇變中的匈牙利人民共和國蛻改為匈牙利共和國;1990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蛻變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92年10月,中共14大勝利召開,大會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新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方針;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新中國再就業工作會議,確定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政府促進就業”的再就業戰略方針;2003年10月,新中國首位出征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此外,還可以創造出以人物或國家或地點為中心的記憶法,濃縮記憶法,看圖歸納記憶法等,以鞏固和提高學習、復習效果。
(7)培養受教育者具有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能力和開拓思維能力。精通理論的目的在于運用,再先進的理論若被束之高閣都等于一紙空文。受教育者學習歷史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充分運用這些知識于現實和未來的社會生活、社會實踐中去,正確地觀察、分析、研究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使受教育者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成為作風正派、業務精良、品行高尚,對社會起積極作用的“四有”新人,并深刻懂得治國安邦、處理人際關系之正道。為此,歷史教師必須讓受教育者運用所學到的歷史知識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事件和現實社會中的人物、事件,使受教育者真正能學以致用。如:在講秦代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就要聯系到今天黨和國家實行社會主義改革的必要性和正確性:講到隋唐建立的科舉考試應試教育制度時,就要聯系到今天我國教育改革,切實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確性;講到清朝軍機出的設置,致使封建專制主義發展到頂峰及其危害時,就必須聯系到黨和國家今天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必要性和正確性。絕對不能只談古人而不論今人,逃避現實。
總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7至9年級歷史科教學中,教師必須切實實施素養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歷史文化素養。這是中華民族賦予每位歷史教師的神圣職責,也是國外發達國家歷史科教育的慣例和成功之舉,因此,不容賤視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