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萍
內容摘要:藝術類專業教學中交叉課程的出現,是當今大學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必經之路。在交叉課程教學中,教師們應該轉變觀念、熱愛學生、提升能力、創新教學,并采用多種標準綜合評價學生,積極推動藝術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藝術類專業 交叉學科 教學
如今,藝術類專業不僅僅是專業藝術院校的囊中之寶,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多以及校園文化的日益豐富,它也成為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工科院校等各類學校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在非專業藝術院校中,藝術類專業的教學也更加多元化。本文所指的藝術類專業的交叉課程是根據專業的需要開設的與本專業相關的、但嚴格意義上又不屬于本專業的課程,通常由非本專業教師任教。如給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開設的現代漢語、口語語法與修辭技巧、聲樂基礎與表演訓練、舞蹈基礎與形體訓練等;為編導專業開設的基礎寫作、藝術概論、中外文化概論;這些課程的開設一者極大地發揮了學校資源共享的優勢,二者從學生實際所需出發,進一步拓展其知識結構,也符合新時期人才培養方案的宗旨。
在藝術類專業的交叉學科教學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如何結合藝術類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筆者作為一所師范類院校的教師,在給播音與主持專業任教的過程中,也有不少的體會,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
一.熱愛學生,不存偏見
按照國家招生原則規定,藝術類學生實行文化課和專業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錄取,長期以來“重專業、輕文化”形成的局面是文化課基礎薄弱,文化修養不夠,知識面窄,人文素養缺乏;再者,這類學生情緒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紀律觀念淡薄;早熟且容易偏激,不易管理等等。這讓長期面對非藝術生的很多任課教師難以適從,也屢次出現互相推諉不愿任教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們要從內心轉變觀念,熱愛學生,針對不同個體,以正確的姿態審視這些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必備的情感品質,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智慧,從根本上說,是教師施展教育才能的前提條件。只有找到與學生的共鳴點,才能使雙方融入課堂,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存偏見,就要善于從正面去尋找孩子們的“閃光點”,用“鮮花和掌聲”點燃他們的希望之火。藝術生思想活躍、情感豐富、崇尚自由,對新鮮時尚事物有著強烈的向往和追求,這正是他們的可愛之處,教師們正是要有效利用這些特質,激發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在自己的專業上實現新的突破。當然,雖然理解是溝通師生情感的金鑰匙,也不能一味地迎合這些學生,不能無原則地寬容、回避學生的違紀行為,有效的約束和管制才能減少藝術生走向歧途的機率。
二.因人而異,創新教學
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內容應有不同的教學方法,相同的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也應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藝術類學生更適合少講述、多實踐的互動式課堂。筆者對所帶學生進行過考察,一堂課中,他們的注意力最多超不過30分鐘,要保證剩余課堂的有效性,教師們就得開動腦筋了。如上面提到的現代漢語和口語語法與修辭技巧,在漢語言專業教學中偏重于書面表述,在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中,更多的時間卻是要分派給口語訓練。教師可在講述完相應的理論知識后,結合電視與廣播語體進行語法修辭練習,如可采用圖片新聞表述、文言故事的現代文復述、串詞講故事等形式,在這些訓練中,教師可以指點學生怎樣邏輯清晰的闡述事件,怎樣能夠規范又形象生動的進行修辭表達;在句子成分結構劃分中可有意識的向播音當中的停連、重音靠攏,在句型講解中結合語氣進行訓練;而在聲樂基礎訓練中著重于氣息的縱向支撐訓練、舞蹈基礎與形體訓練著重于形體的挺拔感和端莊大方姿態的塑造。再者,授課也不必囿于傳統的正襟危坐形式,主題性的講座與討論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取得更好的效果。總之,這些課程在內容和方法的取舍和選擇上要大膽、靈活、創新。
三.考核標準,多重機制
課程考核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它不僅是檢測學生課程學習成績和教學效果的方式,也是課程建設水平乃至學校辦學理念的體現。長期以來,高校課程考核主要以檢查學生課程學習書面考試成績為目的,突出表現為重課本、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使考試越來越流為一種形式。那么對于藝術生的交叉學科考核,如果繼續沿用這種方法,只能讓學生們保持一種挫敗感。非藝術類教師應該轉變思想靈活設定,我們可以采取多重考核標準、綜合評價的方法。如學習態度、課堂表現、學習能力、書面考試、實踐能力等。如果一名藝術生在交叉課堂上能始終保持著興趣,不斷地思考,表現出較強的領悟能力,那么至少也能表示他對這門課是不排斥的,他對知識的吸收是有效的;書面考試是對其知識記憶和理解能力的有效考證;實踐能力則是更加綜合性的標準,是知識內化為能力的最有效參數。因此,結合著種種方法對課程進行考核,不唯一而論,方符合現代教育理念。
四.教師能力,不斷提升
教學著眼于學生僅僅是一個方面,隨著高校教育的綜合性改革,藝術類教師、跨專業教師等的能力提升得到了很高的關注。課程教學對象的改變對于教師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課前必須準備充分、授課過程也需要不斷地磨合。因此,教師們應主動了解不同專業的特點,立足課程,積極尋找兩個專業之間的聯系,說到底,這些交叉課程是為了配合專業課而設立,是將專業課所構建起來的知識框架更加堅固充實的部分,因此,必須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和興趣愛好出發制定教學計劃,決不能隨意而為。教師們不僅僅要與藝術類學生溝通交流,更要與專業藝術教師交流溝通。因為一者專業教師與專業學生長期相處更能了解其性格上的一些深層面的東西,二者知識結構的關聯點也可以在溝通中得以明了。同時,要多多參與藝術專業的專業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在編導專業的劇本創作實踐環節0中,檢驗學生掌握寫作技巧的程度;在一段采訪中外留學生的視頻剪輯處理中,怎樣主題鮮明的凸顯中外文化的差異;在一部微電影的畫面設計中,如何體現光影效果的藝術感等等,教師們都可以給出相應的建議,這對學生的啟發意義非常重大。此外,相關院校也應該給予這些教師更多的支持與鼓勵,因為他們付出得更多。應將其培訓納入學院師資隊伍總體培訓計劃,選派教師赴相關知名高校進行學習,交流經驗,從而開闊教師們的藝術視野,緊跟時代潮流,進而為藝術專業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奠定基礎。
如今,高校藝術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早在十一五規劃期間,《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公共藝術課程與高等學校其他公共課程同樣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說,不僅僅藝術專業需要交叉課程,非藝術專業學生同樣面臨著交叉學科的充實,因此,教師們要在站穩自身領域的同時,不斷延展知識體系,多方位探究教學方法,也才能滿足未來大學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湯愛芬.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藝術專業教育的比較研究.音樂創作.2013
[2]鏈接http://www.docin.com/p-2102
9363.html.
[3]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78-262.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