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互聯網+”時代對高校教師教育質量提出新時代標準。公共框架教師質量管理體系將個體內涵文化發展和個體承諾融入其中,生成教育“生命綻放”第三空間,教師教育質量“意義世界”文化圖譜構建。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教師 教育質量 文化體系
教師教育質量是國家教育發展基石。“互聯網+”時代是“智慧+物用+虛擬”的交匯,對高校教師教育質量提出新時代標準。“實體型”封閉教育空間被打破,“虛擬型”開放空間正在呈現給社會,教育徹底釋放信息“話語權”[1]。高校教師面對學生學習方式泛在學習(U-Learning)和移動學習(M-Learning)的挑戰,自身學養和專業素養必須完成“火箭式”能力提升。在強大的互聯網+時代,光靠教師自身的努力,力量顯得十分薄弱。教師教育質量文化表象上由兩部分構成:公共成分的質量管理體系與教師個體成員對組織質量的承諾。教師教育公共框架將個體文化成分、結構維度和勝任力融入其中,混合生成深層次教師教育第三空間,完成教師教育質量從“文化世界”向“意義世界”文化圖譜構建過程。
一.公共成分的質量管理體系
2002年,《關于“十五”期間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教師的在職培訓和終身教育。互聯網+時代,是具有強大吸附力的時代,互聯網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捆綁在一起。互聯網與教育融合加深了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霸權干涉。互聯網+教育以“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建設相融合”為目標,自上而下的宏觀平臺管理是教師教育存在的保證。首先,政府在教師教育治理中的角色與職責。各級政府搭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對教師教育公共事務管理的角色、職責研究。如建立教師教育標準體系,實施教師資格認證,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投入等;其次,高校“亞制度環境”的治理角色與職責。各高校結合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為智慧校園提供技術和場景支撐,使教師教育質量得到長足提升。
自上而下的質量管理在教師質量文化構建中顯示出強大的優勢,可以設計組織總體戰略和協調這些戰略的實施,也能夠監控質量過程。但是,這種外在的強制性管理與評估容易導致教師主體意識、文化意識的枯竭與萎縮,以及研究的表層化、模仿化系列問題的產生。
二.個體成員對組織質量的承諾
個體成員對組織的質量承諾能夠消解管理和評估等工具理性對教師專業發展過程心理層面的遮蔽。自下而上的質量承諾,使教師跳出“培訓”這一技術操作層面的狹隘視閾,并且富集多項能力在個體周圍形成巨大的“座駕”。教師不再是知識末端的消費者,本著自我研究向學者型教師發展,從教學中真正找到幸福感,具體表現在:①教師為質量而努力的個人承諾。高校內部教師廣泛認可的質量價值觀、信仰和期望,構架起教師的歸屬感,主人翁意識隨之提升[2]。拓展本身的知識信息,提升自己的學術素養,真正實現專業內涵式成長。②教師學習共同體強化知識的網狀聯系,保證知識匯聚的高效性,在教師教育實踐“真問題”中發揮充實知識地圖及角色定位作用。
三.第三空間:“生命的綻放”。
公共成分的質量管理與個體成員對組織的質量承諾,在相互作用、影響下生發凝聚成教師教育第三空間。第三空間就是教師教育質量文化“意義世界”的精髓。作為一種終極關懷,“意義世界”的人文精神創建了人發展的高遠理想境界。教師專業發展,需要掌握專門的知識技能、提升自身的主體性和價值。[3]教師專業發展不應該“離師遠去”而是“繞師而行”。教育賦予教師豐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情感,教育使教師更高大更完善。教育不只是為謀生做準備,更是培養自由人,追求高品質的精神生活。教師本人完美的生命追求,定能給予學生充滿個性的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生命發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直覺力。
四.結語
質量承諾搭建教師教育治理理念和教師主體內涵發展的信諾橋梁,創新教師教育管理體系,達到“頂天立地”,確保外部宏觀層面的質量管理與內部微觀層面的質量提升無縫對接。教師的質量承諾和內涵式學習發展,是最優化的個體表現,能夠營造內心成熟、生命飽滿的教師群體。交流、參與和信任機制產生的合力,融合為教師教育“生命綻放”的第三空間,避免教師教育某種程度上變成了表面浮華的現代信息提供過程。因此,教師教育質量文化不僅是服務與利益的關聯,更是個人與時代網絡社會的關聯,是教師教育質量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郭宏偉.“互聯網+”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發展與創新思考--以中醫藥專業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102-106
[2]郭少英朱成科.“教師素養”與“教師專業素養”諸概念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10):67—71
[3]文蘭芳.人文精神的遮蔽與實現---以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為例[J].湖南社會科學2015(5):213-216
基金項目: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三五”規劃高教研究課題(課題編號:GHYB160182)和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JG17EB187)。
(作者介紹:王紹舫,沈陽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中西方文化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