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龍 丁偉
摘要:近年來,以大學生為貸款對象的“校園貸”呈現“井噴式”發展,但隨著一些不良借貸的出現,“校園貸”的負面新聞也不斷曝光。因此,有效解決校園貸隱患,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對大學生教育和管理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通過梳理校園貸的現狀,查找校園貸存在的問題,提出做好“校園貸”防范工作的措施。
關鍵詞:高校 校園貸 防范 措施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9-0096-02
隨著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金融借貸業務瞄上了高校校園這塊沃土,以高校大學生為貸款對象的校園貸款業務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迅速的擴張。自從銀監會2009 年7月規范大學生信用卡業務后,多家銀行退出大學生信用卡市場,而一批具有“審批簡單,到賬快”等特點的網絡借貸業務迅速彌補了大學生信貸市場的空白,尤其是2014年以來,校園貸更是呈現出“井噴式”發展。
“校園貸”原本是為大學生日常消費提供便利的一種金融服務產品,但隨著一些不良校園貸的出現,校園貸的負面影響不斷擴大,屢屢出現“學生因欠巨額債務跳樓”“裸條事件”“暴力催收”等亂象。因此,有效解決校園貸隱患,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理性對待校園貸款,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遠離不良貸款,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在大學生教育和管理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高校“校園貸”的現狀
1.“校園貸”的分類
目前根據“校園貸”的貸款方式和平臺可將校園貸分為三類:一是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臺,例如分期樂、趣分期等,這類平臺往往也可提供小額度的貸款服務;二是專門提供現金貸款服務的P2P貸款平臺,如投投貸、名校貸等;三是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如京東白條、螞蟻花唄。
2.申請門檻低
2009年7月,銀監會為避免大學生信用卡壞賬風險,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提高了大學生申請信用卡的門檻,而“校園貸”為搶占高校市場,通過各種途徑,打著“無擔保、無抵押”“閃電借款”等誘人的貸款標語,降低門檻來吸引大學生。通常大學生只需憑借身份證和學生證,無須任何擔保和資質,填填表格即可獲得幾千甚至上萬的貸款
3.大學生不合理的消費觀助漲“校園貸”發展
如今的大學生基本屬于“95后”,他們往往有著和普通消費群體不一樣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尤其是盲目消費、攀比消費、奢侈浪費、情緒化消費等各種不合理消費心理。這些不合理的消費觀念促使大學生想通過貸款來滿足超前消費需求,如購買昂貴電子產品、高檔化妝品、娛樂消費等,也正是大學生群體強烈的消費需求為各種貸款平臺提供了“商機”。
4.收費黑暗,堪稱“變相高利貸”
“校園貸”網絡借貸平臺通常會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大學生,但實際上往往并非如此。從表面上看,部分網絡借貸平臺的放貸利率并未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4倍,未達到法律認定的高利貸范疇,但大多數借貸平臺通常用等額本息還款方法計算應還金額,這樣你會發現月利率和年利率都遠高于廣告中的利率。不僅如此,還款一旦發生逾期,隨之而來的“利滾利”更是十分驚人,而且還會以違約金、滯納金、罰息、服務費、催收費等名目,收取遠高于貸款本息的巨額費用,與高利貸無異,堪稱“變相高利貸”。
5.父母成為“還款人”
大學生雖已成人,但他們在校期間的經濟來源還是主要依靠父母,他們在借貸平臺上貸款時往往需要提供父母的信息作為最后的還款擔保。大學生在貸款時往往并未告知家長,但很多大學生在貸款后卻無力償還,甚至陷入“以貸養貸”的陷阱中,當出現逾期后,學生家長才會收到催款通知,父母就莫名地成了“還款人”。
6.存在“暴力催款”現象
近年來,因為“校園貸”而引發的大學生生命、財產安全事故頻發。大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很容易出現逾期還不上款的情況。對大學生還款逾期問題,校園借貸平臺的觀點是:不怕逾期,就怕大學生不逾期,一旦逾期,就得按天計息,利滾利,越滾越大,這樣借貸平臺才能發財。逾期后借貸平臺就會開始使用各種手段催收,從威脅學生找其家長和老師要賬,到“裸照”威脅等手段展開“暴力催款”。
二、高校“校園貸”中存在的問題
1.對“校園貸”監管力度不夠
目前“校園貸”多是通過網絡借貸平臺實現資金借貸,從申請到認證、再到審批放款均是在網絡上完成,貸款學生無需抵押,只需提供身份證、學生證及親屬、老師等信息即可進行貸款。由于所有手續都是通過網絡辦理,有關部門難以實現對網貸平臺的監管,這也導致網貸平臺亂象頻出,如:有些平臺打著電子商務公司的幌子,而實際上做的卻是向大學生開展放貸業務;也有些借貸形式已經觸犯了公眾的道德底線,搞“裸條放款”等;更有甚者鉆網貸平臺缺乏統一征信系統的漏洞,冒用他人信息進行貸款。
2.大學生缺乏風險意識及安全意識
如今 “95后” 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已經發生巨大改變,校園貸就利用他們超前的消費需求,打著“低息,分期,手續簡單放貸快”的旗號吸引大學生。而大學生缺乏一定的風險防范意識和甄別能力,容易禁不住誘惑而盲目貸款消費,隨后就可能陷入到一些不良網貸平臺設下的高利貸、利滾利、“裸條放款”等圈套中。還有很多大學生盲目消費、攀比消費、奢侈浪費,通過“校園貸”來購買與自己消費能力極不相符的商品,最終面臨債務困境,有的不得不“拆東墻補西墻——以貸還貸”而陷入借款死循環。
3.高校缺乏對“校園貸”的管理及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
據了解,目前很多高校缺乏對“校園貸”的管理,也很難掌握到大學生通過“校園貸”借貸的情況,很多高校往往忽視對大學生進行金融安全方面的教育、風險教育及合理消費觀念的教育和培養。
4.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關心不夠
大學生離開家步入大學后,往往有一種渴望“獨立、自由”的心理,希望能脫離父母的約束,但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在消費上還得依靠父母。據了解,有部分學生自從到了大學,和父母的聯系就非常少,往往都是要錢的時候才會和父母聯系,而父母有時也覺得孩子大了,成人了,缺乏主動對孩子的教育和關心。大學生雖然渴望獨立,但他們缺乏社會經驗,他們需要家長的指導與幫助,面對當前社會各種不良思潮的沖擊,大學生很容易迷失自己,容易產生一些不良的消費觀念,消費觀一旦未擺正,他們就很容易陷入“泥潭”。
三、做好“校園貸”防范工作的幾點措施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關注,要想有效解決“校園貸”隱患,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理性對待校園貸款,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遠離不良貸款,還需要各方面齊心協力,齊抓共管。
1.國家相關部門加強對“校園貸”的監管
當前,國家相關部門應加強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監管,抓緊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對不良借貸平臺的打擊力度。2016年4月,辦公廳、中國銀監會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各地銀監、金融、工商等部門還應該在對“校園貸”的監管上建立起相應的監管機制,同時相關通信部門也應加強網貸平臺的監控,應加強對網絡借貸業務的整治和監管,加強檢查審計力度,把好放貸關。國家也應盡快建立健全統一的征信系統,防止大學生同時在多個借貸平臺進行貸款行為,嚴格限制學生無指定用途貸款的額度。金融監管部門還需對“校園貸”程序進行嚴格的審查,規范業務流程,杜絕僅憑身份證、學生證和照片就能辦理貸款業務等問題,同時還要對相關費率進行嚴格的監管,禁止“變相高利貸”的出現。高校還應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避免借貸平臺虛假宣傳和誤導大學生,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實時預警機制,發現校園不良網絡借貸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問題,及時向學生發布預警信息,同時聯合各個部門對不良借貸平臺實施聯合打擊,建立不良借貸平臺“黑名單”。
2.高校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和管理
做好“校園貸”防范工作,高校方面要加強對大學的相關教育引導和管理。高校的職責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應發揮育人的作用。高校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同時要對校園貸的風險和危害進行專項教育,增強學生防范意識,能夠認識到校園貸的實質,使大學生盡可能避免盲目的借貸行為。一方面高校可以開設金融安全知識相關課程、講座及開展主題班會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大學生理財的能力和意識,提高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性消費的觀念,引導大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另一方面,高校輔導員、班主任要積極發揮學生“領路人”的作用。在平時要通過深入學生宿舍,談心談話,真正走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平時要多關心學生,同時密切關注學生的異常消費行為,及時發現并掌握學生在消費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利用主題班會及網絡平臺等形式教育、提醒學生關注網絡貸款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樹立起網絡借貸的安全意識,提醒學生要學會妥善保護好個人信息,身份證、學生證等個人證件不能隨意外借。一旦發現學生有借貸逾期問題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協助家長盡早還清貸款。教育學生學會拒絕,拒絕參與校園貸款活動,拒絕提供證件替他人借款。
3.家長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理財習慣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導師,大學生消費觀念與家長們平時的身教言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父母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所以,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理性消費,同時還要教育引導孩子學會理性思考,合理消費,不從眾、不攀比,養成節儉的生活習慣。其次,父母要了解當前“校園貸”的一些陷阱,要多與孩子溝通,培養孩子積極、健康的理財習慣,將資產合理規劃,量入為出,在經濟承受能力之內消費。如果在不得以貸款時,學會全面思考問題,理性篩選借貸平臺,并且要制訂還款計劃,不給家庭造成過大經濟負擔。最后,如果得知孩子有貸款或者陷入逾期無法還款困境時,學生家長要理性面對和學生保持溝通、保持克制,鼓勵幫助學生盡快從還貸的陰霾中走出。
參考文獻:
[1]任一帆,馬旭峰,王欣叢.大學生校園貸存在的問題及干預[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4).
[2]王雪云.互聯網下校園貸的發展與規制探討[J].法治與社會,2017(2).
[3]黃劍.芻議“校園貸”在高校存在的原因及應對策略[J].傳播與版權,2017(1).
[4]楊京橙,鮑夏悅.“校園貸”亂象的原因分析與監管建議[J].經營與管理,2017(6).
[5]吳昀霖.高校大學生校園貸的危害及解決對策探討[J].法治與社會,2017(3).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