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燕華
摘要:禮儀文化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學科之一,校園大學生禮儀文化建設則代表了大學生在校園中所學的禮儀文化和其綜合素質的提高與改善。大學生文明禮儀狀況不僅反映了學生的個人整體修養和個人自我認知水平,也代表了高校的教育成果。本文先從文化與禮儀的概念和意義著手,再討論禮儀文化建設的有益之處,最后了解大學生做好其禮儀文化建設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禮儀文化 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9-0113-01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文明、懂禮儀的國家,禮儀文明給我們個人、集體以及社會都帶來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使禮儀文化建設的過程能更好地發揮它的價值所在,大學生應該完全把禮儀文化功能的各種優點表現出來,并且合理使用禮儀。這樣的話,既外樹形象、內修品格,又增進了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和諧關系。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大學生應該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摒棄不良文明文化,使傳統優良文明禮儀能夠傳承下去,讓每一代人都能夠擁有。
一、關于文化與禮儀的概述
在西方,我們的“文化”這兩個字被叫做cultura,它的本意是土地耕耘和農作物培育,起源于人類勞動和生產活動。但是后來用于人類自身的心理、頭腦、感情、品德、思想的培育等等思維活動的價值表現。在東方,“文化”是指人們處理各種關系的綜合體。親戚關系、朋友關系、同事關系等等。在發生、解決這些關系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習慣、價值觀念、風俗等非物質因素,組成了文化。它是民族最基本的象征。就目前來說,世界各地都在學習,以建設文化教育為主,不僅學習自己國家的文化,同時也積極接受別國的文化。所以,文化對經濟、政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要我國的文化變得強大了,那么我們國家的實力也隨之變強了!
“禮儀”的表層意思是禮節、儀式,但深層含義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它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雙方向對方表達自己的尊敬、禮貌和友好。在社交方面,禮儀則是重量分值最大的一方面了。懂禮儀、會禮儀、做好禮儀,才能在社交中取得別人的尊重和欣賞,也帶給大家一種友好的態度與歡迎。
二、加強禮儀文化建設的意義及價值
(1)禮儀文化給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形象分值。禮儀文化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有許多作用,它不僅可以折射出一個企業的外表和內在,而且可以為公司帶來更多的客戶,同時也是企業形象的標準體現。員工可以在公司的角度服務客戶,公司則通過員工的服務來樹立自身品牌的形象。所以我們往往從某公司的員工禮儀行為來對其公司企業作出形象評價。
(2)禮儀文化建設給社會帶來更好的風氣。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文明也在迅速發展,可精神文明卻發展得不太順利。我們的物質生活有很大改善,人們都吃得好穿得暖,交通工具也非常多。可是社會風氣也與以前相差甚遠了。社會上隨處可見缺乏文明的人,在公交車上不給老人讓座,隨地吐痰,見到老師裝作沒看見等等現象。這些都是不文明的。但有了禮儀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它會指導著人們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讓人們的談吐變得優雅,有禮貌,越來越講文明。正因為有了文明禮儀的建設,對人們的行為有了約束力,使社會的發展更加穩定和諧。并且體現了秩序的安定與社會的精神面貌。
(3)禮儀文化建設給學生帶來身心的健康。在學校中,學生們無時無刻地不在接受著老師傳授的教育知識。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境的變化,他們的心理健康也有了巨大的變化。一些同學有對作業沉重的煩躁,內心的壓抑,渴望獲得知心好友而感到孤獨、寂寞等等。文化禮儀這個課程就可以帶給他們良好的解決方法。正因為禮儀本身就是交往交際的語言,所以,只要正確地運用文化禮儀的知識,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這一定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他們的內心壓抑就會得到釋放,有了良朋益友,獲得更多的交流與快樂。
三、大學生做好文化禮儀建設的措施
(1)有一個“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的標準規范。當學生們沉迷網絡游戲時,他們的身體形態已經發生了嚴重的變化。所以需要堅持這個規范的準則,每個人都昂首挺胸,這給我們的印象非常贊!
(2)孝敬父母、尊重老師、與同學友好相處。父母是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恩人、一生最重要的人,在禮儀方面,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尊重他們。而在學校中,老師、同學是我們接觸最多的人了,學會文明禮儀,大家都會相處融洽的!
(3)在公眾場合中,做到文明用語、文明做事。公交車上為老人、小孩、孕婦、傷者讓座;隨手將果皮紙屑扔進垃圾箱里;對問路的朋友給予一個肯定的回答和微笑。做一個講文明的學生!
四、結語
文明禮儀的建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打造。把文明禮儀應用在自身,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同時也積極傳播文明禮儀知識,不斷提高文明素養,讓文明禮儀之花開遍全世界!
參考文獻:
[1]初長洲.大學生禮儀教育探析——結合吉林工商學院新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思考[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4(6):104-107.
[2]林莉.當代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8):216-219.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