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巖
8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以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進行長征,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跡,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的光輝篇章。黨和紅軍在長征中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靈的偉大革命篇章。那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歷史畫面,雖然歷經八十個春秋,卻仿佛就在我們眼前。賀龍在總結紅軍長征的戰斗經歷時就曾指出:國民黨軍隊“靠飛機大炮。我們紅軍靠什么呢?靠群眾。人民群眾擁護我們,我們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曲折艱難的長征路上,共產黨人用流血犧牲和堅強意志,喚醒了干百萬中國人民,讓他們看到了從未有過的希望。紅軍長征路上同群眾患難與共的做法、把群眾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贏得了民心。民心所向,勝之所往,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革命和建設事業才能取得勝利。長征的歷史昭示我們,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是黨的事業的力量之源、勝利的保證。
一、一切為了群眾,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有序展開
行軍途中,紅軍部隊經常要在村莊里駐扎。過云南賓州時,賀龍的指揮部就設在白莊帽一村民家中。賀龍找來村民親切交談、拉家常,向他們詢問、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地方特色。當地小學辦學經費緊張,瀕臨關門,紅軍知情后,派人送去五石谷子給予支持;還在當地中學門前的大照壁上書寫“為國育才”四個大字,以示鼓勵。
每到一處,紅軍都要把這個地況、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等了解清楚,為做好群眾工作提供依據、打好基礎。偵察兵化裝成醫生、貨郎,沿途調查訪問,把誰是土豪劣紳,誰是貪官污吏,調查得一清二楚。打擊土豪財主,嚴懲惡霸,賑濟貧民,為民除害。窮人們無不為紅軍的義舉拍手稱快,更加堅信了紅軍是真心為人民的軍隊。
長征途經許多少數民族聚居區,紅軍廣泛與少數民族群眾接觸,向他們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擁護。
一次,部隊經過回民聚居區,領導事先集合部隊講話,要求全體官兵嚴格遵循回民的風俗習慣,包括不食用豬油、禁止駐扎清真寺、回避回族婦女、買賣要公平,等等。部隊進入回民區之前,派出先遣隊將紅軍的民族政策向回民解釋清楚,再把標語張貼起來。
紅軍指戰員在部隊中普及黨的群眾政策并嚴明紀律,紅軍官兵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夜深人靜時經過村落,為了避免驚擾百姓,寧可繞村而過。在田里宿營時,將曬在田里剛剛收割的糧食小心堆放,騰出空地住宿,第二天再將糧食放回原處。
紅軍路過彝族村寨黃草哨前,有部分不明真相的村民,聽信反動宣傳,跑到深山里躲藏。然而,凡是紅軍住過的人家,不僅東西沒有丟失,就連燒了點柴禾,紅軍也要留下銀元和字條。
戰亂年代,老百姓見識過各種各樣的武裝,不管是綠林還是土匪,不管是蔣軍還是各地軍閥,但從來沒有見過像紅軍這樣的軍隊——士兵不欺負百姓,長官不聚斂錢財,官兵紀律嚴明,精神振奮。
二、一切依靠群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和煦的陽光照耀在田野上,將熟的谷物散發著特有的清香,五彩的野花在田埂上蓬勃開放。好客的百姓把部隊迎進了村,對紅軍沒有毫敵意,官兵們和氣的態度得到了村民們的信任。他們圍坐在一起熱情地聊起了天。紅軍政治工作人員一方面向部隊官兵強調遵守群眾紀律,一方面向當地群眾耐心說明紅軍的性質。
紅軍經過艱難的長征,實現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勝利,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陳云在1935年10月15日向共產國際匯報中央紅軍長征情況,將“正確對待群眾和得到群眾的支持”列為長征勝利的三大原因之一。“正是由于我們密切聯系群眾,所以才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并得以為紅軍。我們可以找到愿意幫助我們搬運輜重的腳可以把紅軍戰士安置在老百姓的家中。當我們需要糧食時,老百姓會賣給我們……”人民群眾在物資、人力、兵力、財力上給予紅軍的大力支持,為長征取得勝利創造了必要條件。
長征路上的群眾工作,擴大了共產黨和紅軍的影響,使得紅軍受到了群眾的信任。紅軍所經之地,得到了沿途群眾的支持和幫助。經常有當地的百姓送來點心和衣物,會派出向導在隊伍前面帶路,所籌集的資材基本保障了紅軍備部隊的供給,從而為紅軍勝利完成戰略轉移提供了保證。
1935年4月5日,《紅星》報在《仁懷工農慰勞紅軍》一文中寫道:“我紅軍進到仁懷縣城時,仁懷的勞苦群眾派了代表50余人,到總政治部慰勞紅軍。他們說:“紅軍在遵義桐梓的一切事情,我們都很清楚,紅軍是保護窮人的軍隊,不派捐,不殺人放火,公買公賣,打土豪、分田地,改善窮人的生活……希望紅軍留在仁懷,解放仁懷的工農窮人。”
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位女紅軍借宿徐謝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下。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三、不忘初心抓根本,新時期應一如既往弘揚長征精神中的群眾路線
在我黨歷史上,也留下了一些背離群眾路線的沉痛教訓。王明“左”傾教條主義路線將紅軍的三大任務改變為單純的打仗,取消了黨的群眾工作,致使中央紅軍遭受勇創,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陜北肅反運動中,許多無辜的領導干部、知識分子慘遭殺害,破壞了黨內團結,了黨和軍隊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由此可見,長征時期,我黨認真貫徹群眾路線之時,戰無不勝,軍民團結,成功實現了戰略轉移;背離群眾路線之時,戰事失敗,民心渙散,革命面臨瀕臨絕境的危險。
沒有規矩,難成方圓。為了解決部隊存在的問題,我們黨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就制定了“三大紀律”和“八項注意”,其中每一條都內容樸實,針對當時的具體情況而定,還被編成歌曲,一直傳唱至今。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一制度的內容和內涵不斷豐富和完善,但其中蘊含的精神一直約束著一代代革命人嚴守紀律、遵守規矩。
毛澤東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比喻:“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軍隊的根基、血脈、力量來自人民,這種不可分割的唇齒相連、生死相依的關系,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同呼吸、共命運中建立起來的,是我軍需要一直珍視和發展的。
當年的戰火遠去,新的長征山水長。面對新形勢下的困難和挑戰,人民軍隊高擎長征精神的火炬,以優良的作風、出色的表現,匯聚雖軍興軍的正能量,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份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