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霞
教育唯有與時俱進,才能永續經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孩子的語文學習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語文課程框架已經到了必須拉大的時候了。群文閱讀以多樣化“議題”為綱,專題式地組織多篇課文,指導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打通了課內與課外,形成了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一種新形態,是語文課程建設與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收獲。
群文閱讀已躋身于教學領域,但有的教師嫌麻煩,不愿加以運用;有的教師即使運用了,也往往流于形式,使課堂教學成為花架子,這些都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其實,適時、適度、適量地運用群文閱讀,使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傳統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促進教與學的雙邊活動,真正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思想。這樣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有利于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一、運用群文閱讀指導朗讀
2007年,臺灣陳易志老師在南京一次教學研討會上上了一節“群文閱讀”課,課中他讓學生讀了6篇文章:《石頭湯》《雷公糕》《南瓜湯》《敵人派》《肉丸子湯》《兔子蛋糕》(繪本),然后鼓勵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內容、敘寫手法、文學要點的比較);引導進行交錯的分析(石頭湯里的和尚會如何解決敵人派里的困難)。現場聽課的一位老師即時記錄下聽課的感受:“這節冷清的課,只有教師溫柔平靜的聲音通過話筒傳播在會場,孩子們在忙碌著看書、思考、陳述、傾聽。的確是不夠熱鬧,如果放到我們的公開課評審系統中,估計連入場的資格都沒有。但是這的的確確是一節閱讀課,一節真正讓學生學習閱讀的閱讀課。那么我們的課堂上,能否接納下這樣的教學?”很顯然,聽課的老師對“群文閱讀”感到非常新鮮,有點驚異,覺得與我們傳統的課文教學有點“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覺到它的巨大價值,內心處于一種想嘗試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
我們在矛盾,別人早已開始嘗試,臺灣趙鏡中教授在全國第七屆閱讀教學觀摩會的主題演講中,這樣描述臺灣新課程改革后閱讀教學的其中一種變化:“在政府大力推動兒童閱讀運動的影響下,學生的閱讀量開始增加,雖然教師還是習慣于單篇課文的教學,但隨著統整課程的概念推廣,教師也開始嘗試群文的閱讀教學活動,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初中課本中朱自清的名篇《春》,既是語文朗讀訓練的極好教材,也是對初中生進行審美教育的絕佳教材。教學運用群文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朗讀,那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淙淙的流水,清脆悅耳的鳥鳴,婉轉悠揚的牧笛聲,可以把學生帶入一個春暖花開、充滿勃勃生機的春天。這樣同學們不僅掌握了朗讀的技巧,而且能真切地體會到春天的美好。群文閱讀指導朗讀,直觀地再現事物的本來面目,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給學生完整的事物映象,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體會到大自然的奇妙,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為學習課文內容鋪好了道路,也培養了學生認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感。
二、運用群文閱讀創設情境
群文閱讀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葉圣陶先生所擔憂的單篇閱讀的弊端:“現在的精讀教材全是單篇短章,各體各派,應有盡有。從好的方面說,可以使學生對于各種文體都窺見一斑,都嘗到一點味道。但是從壞的方面說,將會使學生眼花繚亂,心志不專,仿佛走進熱鬧的都市,看見許多東西,可是一樣也沒有看清楚。現在的國文教學成績不能算好,一部分的原因,大概就在宣讀單篇短章,沒有收到好的方面的效果,卻受到了壞的方面的影響。”前蘇聯的克魯普斯卡婭在20世紀初就有一個“石破天驚”的教育觀點:在學校里往往只發現記憶力:讀課文,講述、背誦。而一個記憶不好的兒童往往可能是很有能力、很有才華的人。幾十年過去了,盡管我們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我們的“課文教學”不能否認還是以識記為主,缺少理解,缺少質疑和發現。我們在課文教學的課堂里,即使有問題,問題大部分是老師的問題,即使有發現,發現大部分是老師的發現。這不僅是我們的教學操作出了問題,也是由于單篇文章自身的局限。有些文章僅靠文字分析是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如果借助群文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接受得快,而且能引起情感共鳴:如《故鄉》課堂教學中,我在選擇課外閱讀材料選擇了《家鄉的橋》《故鄉的紅薯》和一首現代詩《鄉愁》,推薦閱讀:季羨林的作品《月是故鄉明》。
三、運用群文閱讀指導作文教學
傳統作文教學已經落后,徒然增加了教師的負擔。教師雖然精批細改,學生卻不愿品味體會,只注意分數。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深刻指明了群文閱讀在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如果運用群文閱讀.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育教學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如何“讀”的問題上,并不都很明確。有的只憑興趣;有的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因此,我們進一步引導他們不但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獲。具體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閱讀教學課,向他們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一是選讀法,即根據自己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二是瀏覽法,即對所讀的書報,不是逐字逐句地讀下去,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三是精讀法,即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精細地閱讀。讓學生互評文章,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減少教師課下批改的負擔,而且能讓學生從評改中找出差距,提高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
群文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使之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打破以單篇獨進、深探細究為主要特征的精讀教學一統天下的狀況,通過全面的閱讀指導,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生活,徹底改變了“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群文閱讀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