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琳
摘要:高校本科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是國家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是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是實現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本文以GD班為例,從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兩個角度提出了基于新形勢下高校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及提升途徑探索,并為加強大學生創新意識指導工作提供了啟示。
關鍵詞:本科生科研創新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一、班級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
為積極應對高校本科生科研創新愿望無,科研創新能力弱,科研創新質量低的嚴峻問題,GD班從制度和形式兩個方面探索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提升的途徑。
首先,探索創立了班導師負責下的科研小組制度,力求為拓展班級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途徑尋找突破口。科研小組制度即是在班導師的統一統籌安排及負責下,依據學生主觀喜好和專業相關特長將所在班級分割成人數大致相等的若干科研小組,并為每個小組配備專業業務能力強、責任意識突出的教師擔任指導老師,在課余時間范疇內對小組學生的課業學習、科研實踐、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加以指導和統籌,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積極發展。這一制度的設立對全面普及班級科研創新活動,激勵學生自覺、自愿、自主進行科研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1.有利于目標精確化,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思想多元化,自我意識凸顯,注重自身發展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基本心理傾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他們更愿意聽從自己的內心感受,注重主觀體驗,崇尚個體需求的自由和表達。因此,當代大學生在學習認知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過程中往往具有態度差異顯著,個性化解讀和認知明顯,感興趣的領域和角度差別較大的特點。GD班通過建立科研小組,將個體差異化明顯的班級學生依據學術科研興趣的自然匹配分化為若干團體,使得團體內部差異化較之于班級整體而言明顯減小,有利于精確鎖定目標方向,有針對性地開展本科生科研創新工作。指導老師在日常指導組內學生的學術科研活動過程中,易于清晰判別組內學生共有的科研興趣傾向,并依據學生的科研興趣點組織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和研究,激發學生的科研創新熱情,以親近學生科研創新思路的角度和方法入手,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科研創新方向引導和科研創新活動指導。
2.有利于實現“近身教育”,提升學生科研創新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GD班通過建立科研小組,使得學生在科研創新過程中,可以經常與指導教師、師兄師姐等進行交流,他們豐富的經驗及完備的知識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們的眼界和思路,為其思考研究和創新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科研導師能夠在指導學生科研、調研、社會實踐等一系列學習任務的同時敏銳捕捉學生的思想狀態,及時給予學生科研創新思路的引導和科研創新方法的指導,從而幫助學生找到科研創新的樂趣。學生在科研小組制度中通過不斷獲得認可和鼓舞得以從根本上提高對科研創新活動的認可度,從而加強大學生內心對科研工作的全面認同,提高其自覺學習、主動接受科研創新指導的積極性。因此,這種拉進學生與導師交流距離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新制度實現了言傳身教代替理論說教,通過“近身學習”使科研創新動力扎根學生內心,拓展了高校本科生科研創新工作的施用范圍,開辟了當代大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新途徑、新角度。
其次,探索創立了“交叉式教學”和“1V3互動”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新形式。
1.“交叉式教學”即任課教師與科研小組導師交叉,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創新教育的指導和內容,在創新能力培養中實現日常教學知識的運用。基于本科生的科研創新活動具有學習性的特點,學生必須在掌握課堂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學習,進而完成本科生的科研創新活動,因此,只有將本科生教學與科研創新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夠達到鞏固專業知識、拓寬知識視野、掌握科研創新技能的目的。“交叉式教學”將課堂學習與科研創新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把科研創新帶進課堂,利用科研創新案例使得課堂教學生動、充實,激發學生科研創新的興趣;把專業知識用于科研創新,利用所學研究學生自身感興趣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1V3互動”形式即1個學生至少選擇學術論壇、科研項目、專業相關比賽3項科研創新活動中的1項參與并在團隊互動和導師互動指導的模式下進行科研創新的形式。這一形式將科研創新帶來的個人榮譽感和成就感深刻植入大學生內心追求與思維習慣之中,從根本上奠定大學生在積極擔當和追求卓越的過程中自覺自愿追求科研創新樂趣的心理基礎。GD班導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大學生SRT項目、大學生優秀學術論壇等科研創新活動,參加社會調研及科研導師項目的問卷調查、部分書稿寫作等工作,加強其個人榮譽意識的培養。榮譽感的普遍獲得有力地激發了大學生對科研創新活動的參與熱情,對科研創新工作的積極響應,對科研創新探索的強烈意愿,消弭抵觸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提升高校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工作的效率和針對性。
二、班級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當前各高校十分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精神是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以學生的專業知識為基礎,以實踐技巧為支撐的,不同于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注重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因此,GD班主要從實踐形式和內容方面探索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的途徑。
首先,要想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熱情,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為學生提供可以實踐操作的平臺和渠道是實踐創新的前提。因此,緊密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并通過社會實踐、專業實習、實驗室開放以及本科畢業設計等多種形式設立并對學生開放這些實踐創新平臺是十分必要的,針對當前實習平臺利用補充的問題,GD班任課教師、科研導師、專業導師、輔導員、班主任多方協調,積極為學生提供實驗室設備、場地及實踐機會,鼓勵學生進行畢業設計,為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endprint
其次,為充分利用大學教育現行制度中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充裕的優勢,將高校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工作內容延伸到學生的假期生活中以形成全面包覆的實踐創新引導與教育格局,GD班通過有創造性的“假期作業”將專業拓展與實踐創新滲透緊密結合,將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工作貫徹落實到底。以GD班導師布置的大二暑期作業為例,班級學生需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為紅色歌曲重新拍MV的作業。組內學生需分工協作完成對指定紅色歌曲的MV制作,要求打破原有MV形式,不允許以既有演出、既有電影、既有圖片為主要素材編排MV,每組必須做出有自己特色的MV作品。此類通過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實踐作業,引導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提升專業實踐能力,潛移默化地完成實踐創新。其加強實踐創新能力提升引導效果的主要作用在以下兩方面:
1.克服困難,鍛煉意志品質。
當代大學生在實踐創新活動中普遍存在思想活躍但缺乏執行能力,樂于自我展示,但在承受挫折、自我調試方面存在能力缺陷,情緒管理能力不足的特點。由此導致了大學生思維活躍但實踐參與度低,參與實踐創新活動經常虎頭蛇尾,一次實踐創新沒有成功就停滯不前等現象。GD班針對這些問題,有的放矢地安排需要同時調動個人主觀能動性和集體主義協作精神才能完成的作業任務,有力地鍛煉了當代大學生勇于接受挑戰、面對困難鍥而不舍的意志品質。在收集MV素材、編排策劃MV劇本、尋找演員或親自出演MV的過程中,接觸專業領域尚不深入的學生普遍遇到諸多困境。因此,因主觀涉及缺陷或客觀執行環境造成的階段性困難要求大學生必須不斷逾越內心的懶怠、得過且過的消極情緒,克服拍攝或出演過程中的緊張、尷尬、羞怯等情緒,迎難而上、大膽嘗試,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和途徑。通過這一實踐性鍛煉,GD班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意志品質均得到了較大提升,這在根本上替代了正面說服教育預期的效果,是提升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多樣化新嘗試。
2.樹立創新意識,探索創新途徑
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創新難”的問題。大學一、二年級是創新意識的啟蒙階段,但是由于專業知識匱乏、專業指導缺失等種種原因使學生有著“創新難”、“沒法創新”、“拿什么創新”甚至“我不想創新”等想法。GD班針對這一普遍現象,通過難度相對較低的MV重新拍攝作業形式啟蒙學生的實踐創新意識,通過讓學生參與實踐創新活動,鍛煉他們獨立思考和獨立操作的能力。在撰寫劇本、策劃拍攝的過程中,促使學生自己摸索實踐創新的方法、步驟和途徑。通過本次暑期作業的完成,GD班中的大多數同學學會了找問題、勤思考、改現狀、敢想象、跨專業實踐等創新途徑,樹立了良好的創新意識。在整合全班同學采訪資料的過程中,班導師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結合暑期作業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使學生不斷突破傳統思維和經驗的束縛,尋求創新。
總之,積極探索和實踐本科生創新能力提升途徑和方法是應對新時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