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力扎提?麥麥提+李曉文+買合甫來提?坎吉


摘 要 內地高校擴招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的政策背景下,關注少數民族學生新環境中心理健康問題是至關重要,因此對上海各高校維吾爾族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進行調查。來自上海12所高校近200名維吾爾族大學生的調查發現:上海維吾爾族大學生中面臨著一定程度人際關系困擾的學生比例達到38.1%,其中交談方面的困擾最突出,比例為38.7%,待人接物方面出現困擾的學生比例最低,僅為10.7%。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中,低年級、南疆地區、農村戶口維吾爾族學生表現出顯著的人際關系困擾。全部進入法回歸分析發現,年級、地區、戶口性質等人口學因素對人際關系困擾具有顯著的預測能力。上海各高校應加強維吾爾族學生人際關系心理輔導,通過團體輔導活動等途徑先提高交談和交際技巧,然后逐步培養異性交往等能力,從而培養身心健康的少數民族創新型骨干人才。
關鍵詞 維吾爾族 大學生 民族認同 人際關系
一、引言
“十三五”期間,內地高校將進一步擴招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在這種好的政策推動下將來會有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到內地高校求學,隨著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人數的增多,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成為了內地各院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有研究發現,由于語言、飲食、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融入以漢族學生為主體的大學校園過程中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周成軍,2016)。葉寶娟(2016)對779名在校少數民族大學生調查發現,壓力導致很多少數民族學生無法適應大學生活。具體而言,少數民族大學生面臨的各種困惑中人際關系困擾更為突出(黃竹,2005;柳萍,馬玲,2015;王晶晶,殷素梅,趙琳,2016)。不同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剖析影響少數民族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因素,比如,郭金明,李想(2015)認為共同的語言和信仰造成少數民族學生交往的排他性;王言,馬國艷,樸晶 & 楊琨(2014)等人認為民族心態的矛盾性、風俗習慣的差異性是影響少數民族學生人際關系的核心要素。阿依古麗·依明(2016)對武漢市在讀維吾爾族大學生民族認同意識現狀調查發現,武漢維吾爾族大學生因強調“族內認同”而忽視“集體認同”,從而造成維吾爾族學生人際關系出現社交壁壘的現象。內地維吾爾族大學生作為維吾爾高知識分子群體,是新疆和諧發展的棟梁,是少數民族骨干人才重點培養對象,在加強民族團結和民族交融過程中能起榜樣作用的力量,所以高度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以往研究中缺少單獨將維吾爾族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系統考察其人際關系現狀的文獻。因此,本文通過調查上海維吾爾族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并分析影響他們人際關系的因素,為高校少數民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研究依據。
二、研究方法與設計
2.1 問卷介紹
用鄭日昌教授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 。問卷由28個題目組成,全是“是”和“否”記分,總分越高說明人際交往綜合能力越差。問卷由四個維度組成,分別是:交談困擾、交際困擾、待人接物困擾、異性交往困擾。如果總分在0~8之間(各個維度在0~2之間),說明與人相處困擾較少;總分在9~14之間(各個維度在3~5之間),說明與人相處存在一定的困擾;總分在15~28(各個維度6~7分之間),說明與人相處的行為困擾比較嚴重。
2.2被試信息
隨機對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等十二所高校200名維吾爾族大學生發放問卷,最終收回有效問卷190份,回收率為95%,有效問卷168份,有效率為84%。
3研究結果
3.1上海維吾爾族大學生在人際關系整體現狀分析
人際關系量表總分在大于9分說明與人相處存在困擾。統計發現,168名上海維吾爾族大學生中有64名學生有一定程度的人系關系困擾,所占比例為38.1%。進一步方差分析發現(表1),男生比女生、文科生比理科生、民考民學生比內高班和雙語班學生、大學在郊區的學生比大學在市區的學生存在更多的人際關系困擾,但都沒有達到統計學顯著水平,而低年級學生人際關系困擾極其顯著的多于高年級學生(F(1,167)=17.21,P=.003<.01,η2=.094),說明低年級學生可能由于還沒有完全適應大學生活,所以人際關系方面出現了一些困惑和煩惱。來自南疆的學生的人際關系困擾顯著多于來自北疆學生(F(1,167)=7.99,P=.001<.01,η2=.046),這可能與他們的交際經驗和漢語水平有關。農村戶口的維吾爾族大學生人際困擾也顯著多于非農村戶口的學生(F(1,167)=7.58,P=.001<.01,η2=.044),可能是農村學生因環境因素不易與外界交流,從而導致人際交際能力相對薄弱。
3.2上海維吾爾族大學生人際關系量表各維度困擾現狀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上海維吾爾族大學生人際困擾具體現狀,根據量表評分標準,每個維度得分大于2稱為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擾,小于2則評定為沒有困擾。數據整理發現,交談方面出現困擾最突出,學生人數為65,所占比例為38.7%。其次為交際方面的困擾,所占比例為36.3%。再者是異性交往困擾,所占比例為26.8%。困擾最少的是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擾,所占比例僅為10.7%。由此可見,交談和交際方面的困擾,可能是上海維吾爾族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的主要特征。為分析不同因素上人際關系困擾是否有差異,進行了列聯分析卡方檢驗。結果發現,各因素在待人接物維度上沒有差異,在異性交往維度在戶口性質、地區、性別、年級等因素上差異顯著。交談方面困擾在性別、年級因素上顯著,交際方面困擾則在地區因素上存在顯著差異。說明,上海維吾爾族大學生在待人接物方面基本沒有困擾,而其他維度上的困擾表現出多樣性。
3.3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為分析年級、地區、戶口性質等因素對人際困擾的預測效應,用強迫進入回歸法進行多元回歸分析(表2),結果表明年級、地區和戶口性質可以有效預測上海維吾爾族大學生人際困擾。endprint
表2 人際關系得分為因變量,人口變量為預測變量的回歸分析結果
B β t R R2 F
常量 3.01 3.80***
年級 2.97 0.29 4.14***
地區 1.95 0.20 2.73*** .40 .16 10.68***
戶口性質 1.41 0.14 1.93*
注:*p<0.05,**p<0.01,***p<0.001
四、討論
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心理正常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大學生實現其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徐廣榮,2009)。赫爾巴特認為交往是學生獲得觀念群的主要途徑(李其龍,2015)。內地高校維吾爾族大學生作為維吾爾族青年中高知識分子,肩上有著建設家鄉、加強民族團結、為新疆的經濟、教育穩步和諧發展做出貢獻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然而近40%的上海維吾爾族大學生面臨著一定程度的人際關系困擾,如果不能有效引導,不僅影響維吾爾族大學生正常的交往、學習和發展,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周源源 & 洪漢英(2016)訪談調查中發現,上海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因為自己顯而易見的外貌特征以及不太流利的漢語水平,總感覺會被身邊的同學貼上少數民族的標簽,導致他們在學校的生活中產生心理不適應。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因為語言水平一般、缺乏交際經驗、環境適應不良等原因出現更多的困擾。大學生人際互動主要途徑是活動,來自農村的學生由于經濟因素不愿意參加這類活動,甚至有些學生因為貧困使得他們產生自我評價過低的消極情緒體驗,所以阻礙了正常的人際交往行為。南疆作為新疆少數民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區,由于受自然條件、經濟狀況、人口狀況及地區內的教學條件等各方面的制約,學生交際面狹窄、交往能力不足,從而不能很好的適應內地大學生活,最后影響人際關系。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實現民族團結、民族交融的橋梁,只有具備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思想覺悟、良好的人格品質、正確的價值觀才能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對于以上人際關系困擾問題,內地高校應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學生身心健康,轉變只從扶貧、救濟和助學的物質層面上提供支持的理念,應深入了解少數民族學生心理,了解他們真正的困惑和煩惱,提供更多精神上的鼓勵。具體而言,首先,重視新生入學教育,“大手帶小手”的模式,讓高年級學生起到榜樣的作用;其次,通過勵志講座等途徑轉變學生的錯誤認知,特別是讓農村少數民族學生豎立自信,積極的評價自己;再次,心理輔導活動為載體,通過組織培養人際交談和交際能力為主題的團體輔導活動,讓少數民族學生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同時在活動中改變自己;最后,避免貼標簽,通過鼓勵和引導,慢慢從“排他”心理走向積極主動和包容的人際互動模式。
參考文獻
周成軍.(2016).基于心理文化視角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融入問題分析.教育評論,2:79-81
葉寶娟.(2016).漢區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壓力對其學校適應的影響機制.心理科學,5:1157-1163
黃竹(2005).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關系素質現狀調查與分析.民族教育研究, 16(5):35-40
柳萍,馬玲.(2015).甘肅非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關系調查分析.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2):22-25
王晶晶,殷素梅,趙琳.(2016).云南省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知識文庫, 6:214-215
倪志梅(2009).大學生人際交往探析.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45-246
郭金明,李想(2015).淺析新疆籍少數民族預科生在校期間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以東北師范大學民族教育學院為例.通化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36:63-67
王言,馬國艷,樸晶,楊琨(2014).關于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探析與研究:以大連民族學院為例.教育教學論壇,10,42:65-67
佐斌,秦向榮(2011). 中華民族認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機制.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0(4):68-76
滕星,王鐵志(2010).民族教育理論與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
君可麗,張敏&張積家(2016). 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對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認同及族際交往的影響.民族教育研究,3,27(134):57-63
阿依古麗·依明(2016).內地維吾爾族大學生認同意識現狀與調適:以武漢市為例.法制與社會.5:232-233
方翰青,繆寧陵,2008. 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調查分析.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5,7:69-73
徐廣榮,2009).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及對策研究. 皖西學院學報,25,3:47-49
赫爾巴特 著,李其龍 譯(2015). 教育學講授綱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19
周源源 & 洪漢英(2016). 內地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適應的現狀與對策:以上海高校為例.專業育人,1,32:62-64
李相茹(2015).四川省高校維吾爾族學生人際交往困境研究:以成都六所大學為例.碩士學位論文.成都:
程孟瑾(2008).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關系與心理適應性研究.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111:104-107
孫崇勇(2007).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的調查研究.心理健康,1,4:19-23
http://www.seac.gov.cn/art/2016/2/15/art_36_247927.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