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瑞特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城市,各有各的歷史,各有各的特點。但往往在人們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它面積多大、海拔多高、人口多少之類的數據,而是“棲身”其中的某某建筑。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我們經常會聽人說起去北京要看故宮,去巴黎要看埃菲爾鐵塔,去羅馬要看萬神殿,去阿格拉要看泰姬陵……這些建筑承載著城市發展的歷史,體現著城市獨有的樣貌,是一張站立不動的城市名片。所以要想給城市留影,自然會包含這些地標建筑。
這樣的照片很常見,或是單獨的建筑照,或是建筑和人的合照,或是黑白的,或是彩色的。而瑞士攝影師艾琳·孔卻獨樹一幟,在她的作品中,她將建筑物所在的城市背景(包括人)抹掉,只留下一個純黑的底色襯托建筑,讓人匪夷所思又過目不忘。
以繪畫的角度構圖
艾琳·孔從小學習繪畫,對光很敏感并諳熟各種用光技巧,后來她發現攝影可以作為一種輔助繪畫的手段,猶如發現新大陸一樣,一發不可收拾地開始了拍攝。
艾琳·孔去過很多城市,當她來到一個城市的時候并不會立即投入工作,而是空著手在城市中穿梭游走。她會環繞建筑物走上幾圈,充分去感受建筑物本身的獨特氣質。她還會仔細觀察建筑物在不同時間段的光線差異,以及周圍環境的氣氛變化,從而在腦中以繪畫的角度開始構圖。她腦中一定有一塊兒大大的可擦拭畫板,對每個建筑都設想過N種畫面,不滿意的就立刻“擦掉”,直到出現滿分方案,再立刻實施。
艾琳·孔喜歡凡事都帶有神秘感,所以她在創作時偏愛暗淡的光線,她覺得黑暗的色調會增加作品的故事性和未知性。當然,選擇富有神秘性的主體也很重要,這也就是為什么她的作品中多數都是歷史遺跡的原因。艾琳·孔曾說:“我認為一個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它的古跡,每一處古跡都會向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述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雖然傳承已久,卻始終令人百聽不厭。”
為了盡可能地展現出建筑本身的風采,艾琳·孔一般會選擇太陽落山后,游人稀少的時候拍攝。在選取拍攝角度時,她不會過分追求新穎獨特,基本上以正面的角度居多,這樣能夠盡量展示出建筑的恢弘氣勢,但這不是她的作品得以成功的關鍵。照片拍完,她會在后期處理時摒除所有建筑周圍的城市環境背景,并用純黑色底色代替。她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打算按照“紀實”的路數去表現那些建筑,她希望通過照片創造一種時間靜止的效果,讓觀眾陷入一種冥想的狀態。
在現代社會中,“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讓幾乎所有人都變得腳步匆忙,少有時間靜下來認真地欣賞景致,艾琳·孔也覺得像急行軍一樣的生活終究有一天會把人們壓垮,無法喘息,所以她希望人們能停下來,哪怕只有一刻,哪怕只是看一眼照片。“我為了創造這種靜止的效果,將拍攝對象或者置于深沉的黑暗或者置于單純的顏色之中。而且,我覺得單純色調會營造出一種空靈的感覺,讓我感受到東方哲學中所說的‘禪意。有時我甚至覺得這份禪意比畫面中的建筑本身更重要。”艾琳·孔說。
艾琳·孔在創作的時候從來不計較時間和成本,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根本沒有多余的精力去考慮那些事。”所以,她拍一張照片耗時幾天或者幾周都是有可能的,加上她“獨行俠”的行事風格,走走停停,停停想想,讓她最終的作品呈現出特立獨行的氣質。
城市的樣子隨心而定
至今,艾琳·孔已經拍攝了12個國家的多座城市,并給這組照片起名為《看不見的城市》。看到這個名字,也許很多人會聯想到意大利文學家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1985)的長篇小說《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 1972)。沒錯,艾琳·孔的創作靈感就是來源于此。
在小說《看不見的城市》里,人們找不到能認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虛構的,作者給每一個都起了一個女性的名字。這本書由一些短小的章節構成,每個章節都讓讀者對某個城市或泛指意義上的城市進行反思。“城市猶如夢境,凡可以想象的東西都可以夢見,但是,即使最離奇的夢境也是一幅謎畫,其中隱藏著欲望,隱藏著恐懼,像夢一樣。”這是小說作者對城市的理解,也是艾琳·孔對城市的理解。
艾琳·孔認為,一個城市的優點和缺點都是客觀存在的,無論你喜不喜歡,它們都不會改變。如果你總是往好處想,把它的缺點都看作優點,哪怕只是在你的夢中,那么久而久之,你會漸漸覺得城市變美好了,缺點都不見了;而相反,你總是放大城市的缺點,總是耿耿于懷,那么不久你就會發現原來你認為的優點也會漸漸不那么明顯了,甚至變成缺點,從此這個城市在你心中更加灰暗丑陋。


所以,城市的樣子是隨著自己內心而定的,而這里講的“城市”,也可以泛指我們生活的任何地方和空間。就像艾琳·孔早年學習和生活都是在繁華的大都市,而她現在選擇生活在鄉村。在她眼中,鄉村的好與壞也完全是隨她內心而定的。在她現在的生活和內心狀態下,鄉村平緩的生活節奏可以讓她釋放大腦,在創作之余得以喘息,積蓄能量,并獲得高質量的生活。當她需要汲取新的素材、需要新的創作的時候,她才會去大城市“游蕩”。

在“夜色”里封存城市
幾乎是在艾琳·孔發表《看不見的城市》系列照片的同時,她就立刻受到了世界各地畫廊、收藏家和展館的邀約,好評紛紛。觀眾被她獨特的構思所吸引,都想“一探究竟”,這也是她暗色調構圖的用意所在,很有帶入感,讓人產生諸多想象。
艾琳·孔的創作手法執著而有條理,她從不剔除任何細節,反而堅持通過充分強化這些細節重建她所理解的建筑的本真,為作品灌入令人炫目的沖擊力。她在建筑身后拉起厚重的大幕,將城市封存在夜色的記憶里,臺前只留下這座城市的象征,有點孤零零的感覺,卻牽起了歷史。

一位藝術評論家曾經這樣說:“我們越是無限地探尋城市,就越是會失去它們的真實面目,艾琳·孔的作品仿佛為這個循規蹈矩、隨波逐流的世界動了一次手術,掃除我們原來的妄想,帶領我們超越形式和現實,重新發現那些我們自以為熟知的景致。‘看不見的城市來自我們的視而不見,有了艾琳·孔,我們才看到城市最親切而隱秘的內在。”
艾琳·孔表示她將繼續《看不見的城市》系列創作,世界上還有無數的城市建筑等著她去探索和重塑。很令她欣慰的是,她的作品使她收獲了很多共鳴和回報。
有人評價她為“造夢攝影師”,她覺得這個評價過高了,“我只是一個幸運的人,做著我喜歡做的事情,還能有意想不到的回報,僅此而已。”她說。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