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偉
“購銷兩旺”,新天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憲岐談到企業現狀時,話語簡單明了,“企業已經開足了馬力。”作為玉米深加工企業,新天龍位于在吉林省產糧大市四平市。目前,企業努力收緊各個加工環節,每天多擠出100多噸的加工量。庫存的1萬多噸酒精僅夠10天的銷量。
玉米深加工一直是吉林省優勢產業。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吉林省玉米深加工產業實現利潤8.6億元,去年同期則是虧損4.18億元。
隨著玉米恢復市場定價,加工企業原料成本回歸合理,吉林省玉米深加工產業開始復蘇。然而,復蘇背后,產業如何擺脫上下游銜接不暢的困境,持續健康發展還面臨重重考驗。
企業能否持續盈利
吉林省位于世界著名的“黃金玉米帶”,玉米種植面積始終占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70%左右,產量達2800多萬噸。目前,吉林省共有玉米深加工企業22家,產能1490萬噸,占全國的17.5%,居全國第二位。
“企業落戶玉米主產區,無疑占足了地利優勢。”松原市一家玉米加工企業負責人肖非說,連續多年的玉米臨儲政策,高企的玉米價格讓企業舉步維艱。他回憶,收購價最高時,一噸玉米2200多元,企業曾經一年虧損1.5億元。
如今,東北地區玉米收購已從臨儲期間的“政策市”走向完全市場化。同時,吉林省落實國家獎補政策,企業今年6月底前實際加工消耗的去年省內新產玉米,可以得到每噸200元的補貼。
“目前,一噸淀粉的市場價格1900元左右,接近成本價,享受獎補政策尚可盈利。”四平市天成玉米開發有限公司戰略規劃部部長王洪舉說,政策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
去年11月至今,吉林省共對14家玉米深加工企業給予補貼。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省玉米深加工產業實現產值126.2億元,同比增長7.0%,銷售收入115.9億元,同比增長6.7%;累計加工轉化玉米588.5萬噸,同比增長15.6%。
盡管發展曾經一度放慢腳步,吉林省玉米深加工產業在國內依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目前,玉米加工的獎補政策已經結束。“加工企業開始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肖非表示,今年是否還會有獎補政策,希望相關部門盡早明確,便于企業提早制定玉米收購計劃。
原料品質如何保障
今年,天成玉米開發有限公司分別在四平市的梨樹縣和伊通滿族自治縣簽了100萬畝種植合同,跟合作社發展訂單種植。
“天成指定玉米品種,合作社按照要求種植,企業按照比市場價每噸高20多元收購。”梨樹縣博力豐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曹鵬介紹,他們拿到了天成玉米在梨樹縣的100萬畝訂單。
天成玉米在梨樹縣有4個糧食收儲點,博力豐合作聯社的農戶就近種植。“正常10月收糧,我們今年準備9月20日左右賣糧,新糧剛下來市場價會高些。”曹鵬說,他們采用籽粒直收,地里直接脫粒后就拉到企業收儲點。
天成玉米主要生產玉米淀粉、蛋白粉和飼料。企業跟相關種子企業合作研發適合生產需要的玉米品種,隨后跟合作社合作訂單生產。
“原料品質高了,企業收益就大。”王洪舉說,企業核算過,正常玉米淀粉含量在70%,而他們企業專用的品種最高能達75%,“企業年加工量為90萬噸,玉米淀粉收率高一個百分點,一年就能多收入5000多萬元。”“掌握了原料,在市場上才能有話語權。”肖非說,目前多數加工企業還停留在農民種啥、企業用啥的階段,長遠來看,深加工企業還是要向上游延伸,直接參與到生產環節,來獲得經濟、適合的原料。肖非所在的企業瞄準了蠟質玉米淀粉生產,企業蠟質玉米年加工量約6萬噸,一噸蠟質玉米比普通玉米市場價格高500多元,其原料就是老百姓所說的糯玉米。他大致核算了一下,大概需要9萬畝地的種植面積。
肖非所在的企業目前決定嘗試自己承包土地形成規模化種植,企業直接參與大田管理環節,保證原料供應的數量和質量。
產業聯動怎樣實現
年產30萬噸酒精的新天龍實業有限公司,即便在前幾年經營最為艱難的時候,也未曾停產。“企業算得上國內最大的優級食用酒精生產基地,為國內優質白酒客戶提供原料。”王憲岐說,高品質的產品才有利潤保證。
天成玉米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玉米淀粉占企業產品份額的70%左右。“玉米淀粉加工技術比較成熟,有點設備就能干,產能容易過剩。”獎補政策結束,企業淀粉加工可能要面臨輕微虧損。
面對玉米高庫存的壓力,和其他地區玉米深加工產能迅速擴張相比,吉林省今年僅批復400萬噸的新增產能。有企業負責人說,去年企業申報了240萬噸增量,最終省里只批復可增產100多萬噸。
今年6月,肖非所在公司的玉米深加工擴能項目在松原市落地,項目2018年全部建成后,可將玉米加工處理能力由現在的每年80萬噸增至200萬噸,將成為亞洲單體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
肖非說,企業剛準備擴能,就吸引了3家下游企業前來投資洽談。
“公司此次擴容,主要是增加果糖、麥芽糊精、糖醇類等附加值高的產品。
下游企業看準了原料優勢,還能最大程度減少物流、包裝物等費用。沒有這些優勢,下游企業拽也拽不來啊。”近年來,吉林省對農產品加工業重點項目建設,在資金支持、貸款融資、招商引資等方面給予傾斜。為降低玉米深加工企業用電成本,去年全省22戶玉米深加工企業獲得用電獎勵資金0.78億元。
在肖非看來,補貼扶持政策大撒網,小企業開開停停,對于產業鏈的發展效果有限。“應該對玉米深加工產業出臺更有力的扶持政策,針對有前景、有競爭力的大企業,扶持他們做大做強,這樣才能對產業形成帶動力,對下游企業形成吸引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