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誠
制造業對我國經濟發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在為國家貢獻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吸納就業、促進科技創新以及對外出口創匯方面都有突出貢獻。
一、制造業勞動力成本變動總體情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分行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總額估算,2005年至2015年,我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總量由0.7萬億增加到4.3萬億,年均增速為19.9%。人均勞動力成本由2005年的2.21萬元/人增加到2015年的8.64萬元/人,年均增速為14.6%,其中,2014年和2015年人均勞動力成本增速降至6.9%和5%。
制造業勞動力成本構成中,以2014年為例,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約占72.03%,保險費用比重為12.99%,福利費用約占5.7%,教育經費比重為0.76%,勞動保護費用比重為1.03%,住房費用比重為2.52%,其他勞動力成本約占4.96%。
在勞動力成本各項構成中,比重最高的是工資總額,根據課題組掌握的數據,2012—2015年歷年制造業工資總額增速分別為17.5%、39%、9.9%和4.9%,2013年以來工資總額增速下降明顯。
2015年,我國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55324元,低于當年全國城鎮單位平均工資(62029元)。1995年以來,制造業城鎮單位名義工資年均增速為13%,近五年來年均增速為13.7%,較金融危機之前的工資增速(12.5%)有所加快。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按照制造業城鎮單位和私營個體單位就業統計口徑計算,2010年制造業就業人口7807萬,創造增加值13萬億,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為16.69萬元/人。2015年制造業就業人口達到1.03億,制造業增加值為21.6萬億,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為21萬元/人。近五年間,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為4.7%。
與勞動力成本水平不斷攀升情況不同,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利潤率自2005年以來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中,以2010年為拐點,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利潤率由105.2%下降到2013年的88.8%,反映了經濟下行背景下制造業經濟效益水平的下滑態勢。同期,制造業人事費用率相對穩定,自2005年以來基本保持在6.3%-6.9%之間浮動,除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總體呈下降趨勢,近兩年又有所反彈。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比重基本保持在7.0%-7.7%之間,2013年達到7.7%,為2005年以來最高值。制造業勞動分配率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由2005年的24.5%上升到2013年的35.2%,表明近年來在收入分配改革背景下,制造業勞動報酬比重實現了穩步提高。
二、分地區制造業勞動力成本的變動
(一)分地區制造業勞動報酬變動情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1年國內制造業勞動報酬最高的五個省分別是廣東(1895.7億元)、江蘇(1347.9億元)、浙江(1346億元)、山東(1198.8億元)和上海(1162.8億元)。2015年,制造業勞動報酬最高的省份仍然是上述五個省份,其中,山東超越浙江排名第三。
增速方面,除西藏外,廣東、江蘇和河南制造業勞動報酬增長較快,年均增速分別達到31.98%、29.39%和26.12%。增速排名后三位的分別是山西、黑龍江和福建,年均增速分別為5.8%、6.35%和6.38%。總體情況看,東部省份制造業勞動報酬增長整體快于中部省份。
(二)分地區制造業人均工資變動情況
從制造業人均工資情況看,2011年上海、北京、天津、新疆和江蘇位居前五位,人均工資水平分別為61491元、56742元、49023元、39883元和37720元。2015年,制造業平均工資最高的是北京、上海和天津,水平分別為88934元、86536元和71931元。以北京、天津等為代表的東部沿海的8個省份,制造業工資年均增速較快,其中,江蘇增速最快,年均增速13.56%,廣東其次,年均增速12.56%。相比東部省份,中部8個省份制造業工資增長較慢,最快的是重慶,年均增速12.3%,多數省份年均增速在8%-10%之間,個別省份如河南、江西在個別年份制造業工資增速為零增長。結合16個省份的趨勢看,自2013年以來,制造業工資增速顯著放緩。
(三)分地區制造業人均勞動力成本變動
2013年分地區看,北京(10.2萬元/人)、上海(10.1萬元/人)、天津(8.7萬元/人)三個直轄市的制造業人均勞動力成本位居前列,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制造業人均勞動力成本也處于高位水平,如江蘇達到7.6萬元/人、廣東達到6.5元/人。
2005年至2013年,制造業人均勞動力成本上漲最快的是湖北,年均增速達到17.7%,新疆、安徽、陜西和江西等中西部省份制造業人均勞動力成本上升較快。廣東、浙江、江蘇和山東等傳統制造業強省的人均勞動力成本水平仍高于內陸省份,但個別省份在個別年份的增速有所放緩。
三、制造業細分行業的工資成本變動
勞動密集型行業是指行業在配置生產要素資源時,較多使用勞動,較少使用資本或技術的行業,與其對應的是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在具體界定時,通常使用勞動和資本的比例關系,如資本勞動比率等,來確定一個行業是勞動密集型還是資本密集型。綜合郭克莎(2001)、曲玥(2013)、王云平(2014)和Ciccone(2009)等人的研究,結合外向型產業特點,本文對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作如下界定:
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的數據,2011年,勞動報酬成本最高的制造業細分行業分別是通訊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含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2014年,勞動報酬成本最高的制造業仍集中在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行業。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從勞動報酬總量上看,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位居前列。endprint
2011至2014年,制造業人均工資成本上升較快的行業是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紡織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家具制造業,橡膠制品業和塑料制品業,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7.4%、14.5%、14.2%、13.6%、13.1%和13.0%。人均工資成本增長較慢的細分行業分別是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煙草制品業,食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年均增速分別為10.8%、10.5%、10.2%、7.7%和6.8%。
2011至2014年,制造業勞動報酬總額上升速度最快的行業是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造業,年均增速分別為57.3%、34.0%和32.9%。增長較慢的行業分別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和紡織業,工資總額年均增速分別為12.7%、11.5%、11.4%和9.4%,個別行業如工藝品制造業出現勞動報酬總額下降。
(一)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勞動報酬變動
2014年,以紡織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為代表的11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細分行業就業人數共計1473萬,比2011年增加近270萬人,年均增長7.8%。同期,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工資總額從2011年的3468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6233億元,年均增速達到21.6%,平均工資從2011年的33949元增長到2014年的42289元,年均增速為7.6%,低于全國平均工資和制造業平均工資增速。
分行業看,2014年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業和橡膠塑料加工業工資成本位居前三位,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業和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工資成本較低。水平方面,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業平均工資最高,達到47431元。增速方面,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工資總額三年增長了57.3%,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和紡織業工資總額出現負增長,在人數出現較大減幅情況下,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平均工資增長最快,年均增速17.4%,食品制造業平均工資增速最低,年均僅為10.2%。
(二)資本密集型制造業的勞動報酬變動
2011至2014年,以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等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就業人數年均增長4.9%,工資成本總額年均增長16.2%,行業人均工資成本增長10.8%。對比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就業人數增速低,工資總額增長慢,人均成本增長快。
資本密集型制造業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工資成本總額增長最快,年均增速為18.6%。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人均工資成本增長最快,年均增速達到12.4%。橫向比較,2011年和2014年,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在資本密集型制造業中勞動報酬總額最高。2014年,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在用工規模和用工成本方面位居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前列;煙草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行業人均工資成本較高。
(三)技術密集型制造業的勞動報酬變動
2011年至2014年,以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含汽車制造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就業人數年均增加11%,從2011年的1700多萬增加到2014年的2300多萬。三年間,勞動報酬總額年均增長24%,從2011年的310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430億元;人均工資成本年均增長11.7%,從2011年的4萬多增加到2014年的5.7萬。對比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行業,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呈現就業人數、人均工資和工資總額三高增長趨勢,也表明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吸納就業和工資增長比較明顯。
綜合對比,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含汽車制造業)這兩大行業的用工成本總額和人均工資成本位居前列。2014年,人均工資成本最高的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含汽車制造業),水平達到6.4萬元。
縱向對比,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就業人數增長最快,年均增速達到20%以上,勞動報酬總額增幅也最大,年均增速34%,人均工資成本方面,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增速最快,年均增長接近13%。
(作者單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