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麗
摘要:依據高中三年級學生的相關情況,設計《探究醋酸是否為弱電解質》的教學方案,通過實驗探究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的運用,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邏輯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醋酸;弱電解質;電離平衡
一、專題分析
從近幾年高考命題來看,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內容重現率很高,考查的形式主要為選擇題,有時也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考查的內容主要是與其他部分知識如溶液的酸堿性、pH、鹽類的水解、酸堿中和滴定等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綜合性,這體現了高考命題由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的趨勢。再者,證明醋酸是弱酸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測pH值,可以看溶液導電性,可以通過反應看反應速率或產物的量等等,因此對于“探究醋酸是否為弱電解質”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是必要的[1]。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儲備。高三學生已經掌握化學平衡、電離平衡、鹽的水解平衡及難溶電解質的沉淀溶解平衡的相關知識,但在某些知識方面還存在很多誤區,例如醋酸電離出的醋酸根離子是否水解;同濃度同體積的一元強酸與一元弱酸的比較;同體積同PH的一元強酸與一元弱酸的比較等等。
2、能力儲備。高三學生已經具備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完成簡單探究實驗的能力,同時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實驗探究的熱情高,但抽象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還不夠成熟,需要老師適時的組織和引導[2]。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能從定性和定量兩個角度理解弱電解質的電離;(2)知道弱電解質溶液中存在電離平衡;(3)能說出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且能分析移動后微粒數量的變化;(4)能夠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并能評價方案的優缺點。
2、情感態度價值觀。(1)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科學探究的愿望;(2)培養學生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識。
3、過程與方法。(1)運用以實驗和推理為基礎的科學探究方法,獲取事實和證據并解釋相關化學問題;(2)能用定性和定量,分類與比較等方法研究化學問題。
4、教學重點與難點。(1)教學重點:強弱電解質的比較、實驗方案的設計與評價;(2)教學難點:實驗方案的設計與評價。
四、教法與學法
1、教法。本節采用問題驅動、學生自主建構與教師引導相結合,學生能從微觀和定量的角度認識弱電解質的電離。通過從實驗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再進行實驗驗證,得出的結論再用于解釋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基于微粒觀建構下的弱電解質電離的本質理解。
2、學法。本堂課實驗探究是主題,學生需要課前做好預習學案,以小組形式制定相關實驗方案,課堂上匯報并評價實驗方案,積極參與小組探究活動,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相結合,大膽質疑,善于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發揮小組協作精神,實現從“做”中“學”。
五、教學過程
1、探究醋酸的“弱電離”。(1)教師提問:問題1: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的本質區別是什么?問題2:你能設計實驗證明醋酸是弱電解質而鹽酸是強電解質嗎?(2)學生討論制定方案。方案一:測定0.1mol/L的CH3COOH和0.1mol/L 的HCl的PH值。方案二:小燒杯中分別放入相同體積、相同濃度的鹽酸和醋酸溶液,連接導電裝置,觀察燈泡的亮暗。(3)交流及評價方案。方案一:從定量角度設計,原理正確,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為最佳方案。方案二:從定性角度設計,原理正確,裝置復雜,現象明顯。然后學生分組實驗,老師強調操作要點,注意事項,并巡視。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根據實驗結果,得出醋酸部分電離,為弱電解質,鹽酸完全電離,為強電解質。(4)教師提問。問題3:你能根據上述實驗數據,計算醋酸的電離度和電離平衡常數嗎?從定量角度再次證明醋酸的電離程度很小,分子與離子共存。同時練習了電離平衡常數的計算。
2、探究弱電解質的電離是可逆的。(1)教師提問。問題1:如何理解醋酸的“部分”電離?假設一:只存在一部分醋酸電離成離子。假設二:同時還存在一部分CH3COO-和H+結合生成醋酸分子的過程。問題2:如何證明醋酸的電離過程是可逆的?(2)證明醋酸中存在醋酸分子方案設計。方案一:將0.1mol/L的CH3COOH和0.1mol/L 的HCl分別稀釋10倍,測其PH。方案二:相同PH的鹽酸與醋酸加水稀釋10倍后,測其PH。方案三:同體積同pH值的鹽酸和醋酸溶液分別加入足量的鋅粒,比較產生氫氣的體積。方案四:同體積同pH值的鹽酸和醋酸溶液分別用同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進行中和滴定時,比較消耗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3)教師提問。問題3:你能根據上述實驗數據,計算醋酸的電離度和電離平衡常數嗎?問題4:通過與上環節一實驗的數據對比,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問題5:若不通過實驗你能計算出具體的PH值嗎?若能,請列出計算過程。(4)通過實驗驗證溶液中有沒有CH3COO-和H+結合生成醋酸分子的過程方案設計。方案:在0.1mol/ L醋酸溶液和0.1mol/L 的HCl中分別加入少量醋酸銨固體和氯化鈉固體,測溶液的p H。
3、探究弱電解質的鹽的水解。(1)教師提問。問題1:鹽的水解的本質是什么?以醋酸鹽為例說明;問題2:請從鹽的水解的角度,設計實驗證明醋酸為弱電解質。(2)方案設計。方案一:用pH試紙測定同濃度鹽酸和醋酸的鈉鹽溶液的pH值,比較pH值的大小。方案二:在同濃度鹽酸和醋酸的鈉鹽溶液中分別滴加酚酞指示劑,比較滴加前后溶液顏色的變化。
4、總結歸納。上述實驗均可以證明醋酸為弱電解質,實驗設計體現了平衡限度觀,緊緊圍繞弱電解質是部分電離,存在電離平衡,電離平衡可能發生移動;弱電解質的鹽還可以水解,存在著水解平衡[3]。
六、結語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化學平衡觀”為統領構建教學內容主線,圍繞“電解質有強弱之分——弱電解質存在電離平衡——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鹽的水解”幾個方面展開教學,發揮“化學平衡觀”對弱電解質電離教學的指導作用,同時以實驗揭示微觀本質為支持,從微觀離子角度(弱電解質在水中電離后的微粒存在形式、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及作用的結果)來探究和理解“電離平衡”,在教學中實現了學生認識思路方法的形成與知識學習協調的同步,深化了學生對“電離平衡”的理解,樹立了“化學平衡觀”和“微粒觀”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劉茹楠.“化學平衡”學習難點成因分析與教學設計研究[D].青海:青海師范大學,2015.
[2] 劉建民.高中化學《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課例賞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5).
[3] 王蘭楨.“驗證醋酸是弱電解質”的教學過程實錄[J].化學教學, 2004(12):35-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