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靜
摘要: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人本主義逐漸在教育思想中復興。我國的新課程該改革的心理學理論基礎亦是人本主義。在新的課程改革階段,建設卓越課堂的理論思想亦離不開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因此筆者認為,要在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指導下, 在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以人為本”,才能實現新階段的“卓越課堂建設”。本文是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困惑提出的對卓越課堂的看法,希望能給一線高中英語教學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思維。
關鍵詞:人本主義;生活教育;卓越課堂;學生中心
在新課程改革和社會經濟技術文化大發展的背景下,我們的高中英語教學也必須要順應時代發展、遵循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以卓越的課堂效率滿足社會和學生在新時代對英語學習的需求。新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新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可見高中英語新課程目標所實施的是以人為本的、充滿人文精神的素質教育。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打造“卓越課堂”,我們需要秉承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以學生為本,在學習方法、教學方法、教學順利、教學內容以及育人思想上關注學生的個人感受和困難,按照語言習得的規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成就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人本主義對卓越課堂建設的啟示
1、在學習方法上,“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應具體指導學生的學習策略,讓學生充分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策略。人本主義教育認為教育的核心就是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每一個人內在潛能的開發。這就要求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但是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學生習慣于教師講授的教學,不懂得如何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甚至會有排斥反應。因此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具體的學法指導和培訓。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和態度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學生完全掌握其精髓時,再加快進度,學生也會事半功倍,逐漸建立自主和合作的信心。
2、在教學方法上,要“源于生活,超越生活”,甚至是“新瓶裝‘舊酒”。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把生活教育定義為“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這是以學生為教育的中心,以生活為教育的方法論,是以生活為教學法的關鍵詞。而要建設卓越課堂,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我們就要實現教學法上的回歸生活、利用生活和超越生活。
教學回歸生活和利用生活。所謂利用生活,即用生活來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實踐生活教育模式。即(1)知識生活化:將知識點設計為生活中的問題;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解決生活實踐中問題的興趣。(2)問題活動化:將問題融入到課堂活動中去;對課堂活動的方向給予適當的提示和引導,讓課堂活動有的放矢,在活躍的氛圍中高效探究并解決問題。(3)過程互動化;師生在活動中通過探究、討論、互動、等過程去了解、理解、認識這些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并最終掌握這些知識以及知識背后所隱藏的研究方法,為學生處理相似問題提供借鑒經驗和思維方法。(4)知識能力化:把已經掌握的知識再運用到更高層次的生活中去,在實踐中進一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方法內化為能力。
3、在教學順序上,尤其是英語教學上,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往上爬”。教育教學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英語教學則應符合語言習得的輸入假說和自然順序假說。即教學內容的梯級教學,即對于高中生應掌握的英語語言表達詞匯和語法方面,逐漸遞進,發現一點,學一點,考一點,會一點,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強調在高一的時候就一蹴而就的將高中的知識貫穿來講授。循序漸進是培養學生信心和興趣的重要途徑。語言學習如同品嘗水果,只有一次吃一種水果或是一種做法,才能完全的記住每樣水果的味道,若是所有南方的、北方的、溫帶的、熱帶的水果全部擺在一起讓學生品鑒,學生就會很容易患上選擇綜合征,只知道有很多水果,但是對任何一種水果都留不下深刻印象。
4、在教學內容和育人理念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首先,在教學內容上,一方面要擴展知識的廣度。關注時代的發展,知識的變化,尤其是發生在學生生活中的變化,及時地更新知識。另一方面,要拓展知識的深度。許多淺顯的知識,學生可以自主從網絡、電視、報紙等媒介獲得,也無必要進行重點教學,可以從更深層次去拓展。其次在育人理念上,更應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容許學生“百花齊放”。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個性特點和學習習慣。尊重偏才、怪才的“標新立異”,也“容忍”學生的“慢進”和“后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在教授其先進的、有效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時,同時尊重其獨特的個性,引導學生講兩者結合起來,形成其具有個人特色的學習方法。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其學習效率,更可以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反過來促進教師教學的效率。
二、結語
課堂效率卓越與否,其最根本的決定因素是是否充分刺激了學生的潛能,而學生潛能的激發則取決于教師是否秉承人本主義的精神,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育人理念和行動上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每個學生個體的特點。
學校不是廠房,不可以把學生個體進行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只有以學生為本,尊重其個體,關注其生活,才能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成就“卓越課堂”。
參考文獻
[1] 程曉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J].基礎英語教育,2004.3.
[2] 廖燕云.淺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7.18.
[3] 梁蘭.論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7.
[4] 劉影,葉瑋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之借鑒[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24.3.
[5] 徐克.淺析人本主義教育觀對我國教育的啟示[J].內江科技,201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