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清
摘要:探究式數學教學通過改革傳統教學過程中束縛學生發展的因素,激勵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數學規律,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的新型數學。實施探究式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大膽開放,改變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講解,去探索,去創新,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
小學數學有它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它的基本出發點在于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發展。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具體應該怎樣操作呢?結合教學實踐總結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創設情境,明確目標
利用啟發講解,以舊引新,設疑激趣等多種方式創設自主探究學習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同時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增強學習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學習新知識鋪路搭橋。
二、呈現問題,啟發誘導
質疑是創新的開始,一個好的問題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教師要有意識的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并通過點撥、啟發、引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讓他們自主發現并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
三、自主探究,設疑質疑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我們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圍繞探究的問題,自己決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探究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倡導探究,發現學習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識的同時提出問題,或由教師根據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或知識的關鍵處自我設疑挑戰學生,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性、主動性。
四、合作交流,解惑釋疑
1、在新舊知識銜接,遷移溝通知識之間聯系時進行合作交流。小學數學知識大部分是從原來知識的基礎上引申發展而來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并設法溝通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的“差異”,有的同學能很好地進行知識的正遷移,而有的同學卻感到“困難”,有許多疑問等待解惑。這時,讓學生合作交流一番,說出各自的解題思路和疑惑,興趣盎然相互啟發,發揮互補作用,達到共同認識的效果。例如,當學生學會了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后,教師可讓學生合作交流探討總結梯形、三角形等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合作交流可以使學生明白,原有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是原有知識的引申和發展,又是原有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進而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平臺。
2、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進行合作交流。教材的重點、難點,一般也是學生理解掌握的難點,這時要積極地通過合作交流讓學生主動學習。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攻克教學重點、難點,才能真正理解。例如教學“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我沒有直接說出或用一連串的相關問題引出規律,而是提出一個有一定包容量的問題:“從上往下看,等號左邊小數點的位置是怎樣移動的,等號右邊小數大小發生了什么變化?”然后分組交流,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甚至爭論,加深了印象,同時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提高。
3、歸納法則,規律和概念時,進行合作交流。當要揭示法則、規律、概括概念時,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提取學生思維精華,使學生參與總結過程,鍛煉學生思維。教學長方體體積公式時,讓學生對“長方體體積跟長方體的什么有關”這一問題進行合作交流研究,并利用手中的小方塊分組合作,讓他們用小方塊拼出大小不等的長方體,相互啟發,補充、辨論、進行多向思維和信息交流,最終研究出長方體的體積與它長、寬、高的關系,這時人人都是學習的主人,個個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4、解答開放性題目時進行合作交流。開放性習題是指一個數學問題,它的答案不是唯一或有多種解法,因而它的解答策略也多種多樣,在解答開放性題目時,采用合作交流形式,可讓學生拓展解題思路,取長補短,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例如,教學完平面圖形后,出了一道練習題:李伯伯想利用圍墻(8米)圍一個雞舍,他現在有6.28米籬笆,你能幫他圍一個雞舍嗎?學生合作交流非常熱烈,小組間的互補學習熱情高漲,最終形成了共識。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一個運用知識、展示才能的舞臺,而且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也有很大幫助。
五、分層練習,內化知識
練習是數學教學過程中實踐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運用鞏固所學知識以外,還起著訓練思維、發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尺度設計練習是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及教學內容面向全體學生精心設計有層次的練習題,有助于學生運用學法和遷移學法,自主解決題并自覺檢驗,鼓勵發散思維,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多變性和獨創性,要特別關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關注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六、課化練習,拓展引申
以教材為依據,以學生初建為出發點,以學生接受性為尺度,挖掘問題的多向性,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分層分類設計具有拓展性,開放性、探究性的練習,為每一層次的學生設計可選擇的空間,人人都參與,人人都有收獲。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愉悅,激勵求異思維,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探索者,創造者,發展創新思維。
探究式教學與合作交流能否取得實效,歸根到底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同時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和交流,才能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讓課堂充滿生機。所謂學生主動參與就是給學生自主探究與相互交流的權利,不要教師設相框,先把學生手腳捆綁起來,要求學生按照教師預先設計好的一套去運行。而探究先讓學生嘗試就是把學生推到主動位置,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與交流,教學過程主要靠學生自已完成,這樣,就可以使探究式課堂教學與合作交流步入理想的教育教學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