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
摘要: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如何在課上有效開展閱讀教學,導入很關鍵。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深入閱讀的興趣,激活他們潛在的求知欲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接下來的讀中教學做好準備。本文旨在結合三篇課堂教學實例探討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怎樣導入更有效。
關鍵詞:閱讀教學;有效導入;課例分析
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樣,一節好課必定也有精彩的課堂導入。對待不同的文本要有不同的導入方式,閱讀教學怎樣導入更有效是本文著重要探討的問題[1]。接下來,筆者以三節閱讀教學課為例,為大家呈現三種不同的導入方式,希望能給各位老師提供一些教學參考。
課例一:解析標題生詞,預測文本內容
故事:《投鼠忌器》Pelt a Rat but Afraid of Breaking the Vase。該故事講述了一個富商為了消滅家里的老鼠,不惜以打碎心愛的花瓶為代價,結果老鼠死了,花瓶也碎了,富商難過至極。
《投鼠忌器》一課在導入時,以故事標題為抓手,通過對標題文字進行詞義解析(標題生詞較多),引發學生對標題及故事內容進行猜測,進而調動學生深入閱讀的興趣。詞義解析采用的方法有“English Interpret English”,即“用英語解釋英語”。例如“pelt(投擲)”,我用學過的單詞“throw”解釋,加上現場做出“投擲”的動作,學生就很容易猜出該詞含義。而對單詞“breaking(打破)”,我采用的是現場模擬“杯子落地并打碎”的場景,幫助學生理解其義。最后,直接出示“花瓶”的圖片,以最直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vase”的含義。當然在出示圖片時,我也用英語做了解釋“special bottle to hold/for flowers”。
排除生詞障礙以后,引導學生從標題入手,對故事內容進行猜測。標題提到了一個關鍵人物“老鼠”以及兩個動作“打老鼠”和“砸花瓶”。聯系這三個要素,學生就會故事情節產生興趣,甚至自我腦補故事的發展及走向。這就達成了導入的目的。
我們知道,英語閱讀教學強調“通過有效的語言輸入提高語言輸出能力”,那么在導入過程中,教師用英語解釋英語,找到學生英語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其過程本身就是英語學習方法的滲透、聽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英語思維習慣的培養。換言之,用英語組織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最好的語言輸入。
課例二:激活背景知識,降低閱讀難度
故事:《以人為鑒》Using Others as Mirrors。該故事講述了唐太宗時期,宰相魏征不畏權臣,敢于直言進諫。死后太宗勸誡臣子以魏征為榜樣,學用“三面鏡子”來約束自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銅為鑒”、“以史為鑒”和“以人為鑒”。
《以人為鑒》是借用歷史知識導入文本。鑒于閱讀材料難度較大,多數學生對這段歷史又知之甚少,為了降低課堂教學難度,我利用微課作為導入方式,以古箏曲《高山流水》為音樂背景,引出女子對鏡梳妝的古風圖片,先是將學生帶入古色古香的意境中,再以英文解說、中英文字對照的方式,將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以及文中的人物關系進行重新梳理,并在微課結尾處給學生留下懸念,讓他們對即將學習的文本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故事的中心詞是“Mirror(鏡子)”,所以在微課中以“鏡子”為切入點展開話題,并以此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結尾處又以“鏡子”為中心詞發散學生思維,達到首尾呼應的效果。
其實,此導入不僅是讓學生了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同時也是對文本的一個“sum up(總體概括)”,通過了解未知的信息對文本進行推理、判斷,引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提升英語核心素養。
課例三:師生自然交談,輕松導入話題
故事:《聰明的農夫》The clever farmer。該故事講述了一位農夫利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和生活經驗,兩次騙過惡魔,最終得到財富,成為一名商人。而惡魔由于自己的無知和懶惰,最終一無所獲。
不同于上述兩個成語故事,《聰明的農夫》是一篇寓言故事。為了能自然引入文本話題,我采用了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導入方式——Free talk(自然交談)。先用三個問題引出師生對話:你喜歡讀故事嗎?你喜歡寓言故事嗎?你能說出幾個寓言故事的名字嗎?三個問題層層遞進,從“故事”過渡到“寓言故事”,再以“寓言故事”為抓手,引發學生進行“頭腦風暴”,說出與“農夫”有關的故事,進而為引出本課標題做鋪墊。如果沒有學生提及,可由教師分享相關故事,引出“農夫”這個關鍵話題。接著,對學生說:“今天我們也要讀一篇與“農夫”有關的故事,與《農夫與蛇》故事中那個“不聰明的農夫”不同,這是個“聰明的農夫”,大家想不想知道這個農夫有多聰明呢?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閱讀吧!”至此話題導入結束。
對話導入簡單明了、直接有效。預設問題“為什么說這個農夫聰明?”既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文的深層閱讀,同時也為結尾處讓學生思考故事背后的道理埋下伏筆。
結語
以上三種導入方式雖不相同,但同屬于“閱讀教學三階段”模式中的第一階段:引發閱讀動機,跨越生詞障礙。激發閱讀興趣、激活背景知識、預測文本內容、相關話題適當的語言鋪墊都為接下來的讀中教學做好了準備,部分生詞的解決也為讀中活動的開展降低了難度。作為教學環節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良好的導入往往會給學生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知識儲備、閱讀水平、興趣愛好、年齡特點等設計導入環節。除本文呈現的三種導入方式外,教學中還有復習導入、游戲導入、歌曲導入等方法。但無論采用哪種方法,只要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是一次成功的教學導入[2]。
參考文獻
[1] 樂偉國.小學英語精彩教學片段和課例賞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1-94.
[2] 袁昌寰.新課程小學英語優秀課堂教學設計[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5:17-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