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華+尹麗梅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現代心理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及規律進行的教育、教學和輔導。對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尤其是女學生而言,會面臨一系列青春期發育過程中的心理困擾。這些困擾主要表現在知識學習方面、人際交往方面、成長方面、情緒方面、自我認知方面。
關鍵詞:心理困擾;教育對策;女中學生
一、女中學生的心理困擾
女中學生是一個既普遍又特殊的群體。一方面由于他們的身心發展正處于動蕩趨向成熟、穩定的關鍵時期,另一方面他們又承受著這個年齡必須要承受的升學壓力、學業壓力。在中國的國情之下,普通學生要想改變自身命運唯有通過讀書。知識改變命運這一至理名言生動的描述了我國學生為獲取優秀的考試成績而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努力。因此,父母望子成龍和自身試圖改變命運的動機讓我國中學生處于高壓情境下,伴隨著考試而來的焦慮、抑郁、煩躁不安等負面情緒接踵而至。
1、厭學心理。由于學業壓力過重,這一階段的女中學生還可能會產生厭學心理。所謂厭學心理是指由于先天不足或在學習活動中遭到失敗進而對學習失去信心,討厭學習,發展為后來的一提到學習就心煩意亂,焦慮不安[1- 2]。
2、脆弱心理。與厭學心理的產生具有相似性的是脆弱心理。所謂脆弱心理是指這一階段的女中學生耐挫力差,一旦受到批評或遭到失敗,往往會沒有一點心理準備,接受不了,最終狀態萎靡不振。脆弱心理和厭學心理的產生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遭遇了失敗,不良的心理和情緒體驗讓他們產生了挫敗感,進而不敢再去嘗試。
3、自卑心理和抑郁心理等。與男生的嚴重叛逆心理相比,這一階段的女中學生會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和抑郁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個體情緒低落、缺乏自信和競爭的勇氣,消極頹廢,輕視自己,沒有前進的動力、不敢交際,特別畏懼失敗。這一階段的女生,由于自我意識發展經歷第二個飛躍期,個體會對自己的外貌、長相、體型等過分重視,也正是因為對自身的外貌、能力過分關注,因此會情不自禁的與他人進行比較,若比較的結果自己處于劣勢,個體會產生自卑、輕視自己等負面情緒,嚴重的進而會發展成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對女中學生的心理發展尤為不利[3- 4]。
4、人際困擾。除此之外,女中學生在這一階段在人際關系方面也會面臨諸多問題。一般而言,中學生可能會開始實行寄宿。在班級環境和宿舍環境里,如何處理同學、舍友之間的人際關系問題對這一階段的學生而言是個挑戰。師生關系也是這一階段人際關系的重點內容之一。
二、教育對策
在解決女中學生升學壓力方面,一般學校采取學校家長相互合作的模式。學校里,有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以及配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師為學生情緒情感宣泄提供一個合理的、安全的途徑和空間;平時也會安排相應的心理健康課程,教授學生如何緩解和釋放自己的壓力,例如通過跑步、聽音樂或情緒ABC等方法進行自我調適。而在家庭方面,則要求父母對自己的子女給予充足的關心和愛護,在青春期這一敏感的階段,時刻關注孩子的身心變化情況,及時與子女溝通,若出現什么問題要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家長在這一階段切不可對自己孩子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否則會中斷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也是釋放學生學業壓力的重要途徑之一[5]。
1、緩解厭學心理。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采取積極鼓勵和說服教育等方式幫助學生重新樹立自信心。同時,在學生不擅長的科目上與其任課教師溝通,采用因材施教的辦法布置相對容易的任務,一步步的建立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在這一引導過程中,教師應具備良好的耐心并對學生充滿信心,堅信“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2、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對抗脆弱心理。針對脆弱心理這一情況,學校和家長應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首先家長不能理所當然的為孩子提供解決策略,而是應在孩子無法解決時適當的施以援手,讓孩子明白挫折常有,而能在跌倒后再勇敢站起來繼續奮斗的勇氣是最為重要的。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學校在這一階段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減弱學生對外貌等過分關注的心理。另一方面,有的女中學生會因為自身的家庭經濟狀況不如其他同學等原因,不僅自卑,甚至進而發展成抑郁心理。抑郁心理表現為過度悲傷,多愁善感,對周圍的人和事缺乏興趣、情緒悲觀、失望、沮喪等。嚴重的抑郁情緒會發展為抑郁癥,因此學校應建立相應的學生檔案,及時了解學生的身心狀況,及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避免學生發展為抑郁癥,進而造成自殺等嚴重的后果。
4、培養人際溝通能力。這一階段的學生應學會善于與人相處。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要學會取長補短、培養互相合作的精神,豐富群體生活經驗,鍛煉適應他人的能力,以期能有效解決他們的人際困擾,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女中學生面臨的心理困擾主要包括厭學心理、脆弱心理、逆反心理、焦慮心理、抑郁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心理、挫折心理等心理困擾。學校、社會、家長應互相合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以促進女中學生順利度過這一階段。
參考文獻
[1] 陳紅.女中學生的心理困擾與教育對策[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5(04):59-63.
[2] 陳紅,郭成.女中學生學習心理素質現狀與教育對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5):76-80.
[3] 詹茂光.中師生心理困擾與教育對策[J].龍巖學院學報,2003(z1):8-9.
[4] 吳衛,鮑丙剛.大學新生的心理困擾與教育對策[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1):74-75.
[5] 劉學勇,劉小倫.高三學生心理困擾狀況和教育對策[J].青年探索,2002(04):46-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