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要:由于兒童劇表演在少年兒童發展和成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參與到兒童劇表演中的演員需要不斷地追求更高的標準和素質。優秀的兒童劇表演者應當具備多方面的藝術素養和表演能力,兒童劇演員應當在表演的基礎上不斷增加創新的色彩,演員素質可以表現在兒童劇創作能力方面。
關鍵詞:兒童劇演員;創作;研究
一、兒童劇觀眾的心理需求
1、追求快樂與愉悅。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創始人,他認為,人是有追求快樂本能的,本性上也需要根據“快樂原則”進行行事。通過創作吸引觀眾進入劇場,投入一定的時間、精力觀賞兒童劇,是觀眾最本能需求為追求快樂并得到精神方面的滿足。在剛開始中,有的觀眾對觀看兒童劇會收獲什么并不太清楚,但快樂、有趣的情節可以迅速抓住觀眾注意力,滿足觀眾追求快樂的需求。孩子們年齡較小,對于太深奧的舞臺劇作品不一定能完全領會和理解,太簡單的劇本又缺乏深度。因此,要讓兒童從劇目中獲得快樂與愉悅,就必須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從演出上吸引他們繼續觀看的興趣,然后做好社會分工,作品的內容也要符合時代的主題和兒童的生活,讓孩子在觀看兒童劇的同時放松自己的神經,獲得真正的快樂。
2、情感需求。情感需求對于簡單的快樂、愉悅是更高層次的要求,兒童雖然年齡較小,但是在劇目中得到情感的滿足,是一部優秀作品應該具備的特點。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的孤單感使他們對情感特別的依賴,要打破他們的孤獨感,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兒童劇的演出和創作就必須抓住孩子的情感訴求,展現情感豐富的舞臺作品。與一般的動畫電影、動畫片和廣播劇不同,兒童劇是真人演出,與觀眾更加貼近,演出時也更逼真和生動,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立體、飽滿。孩子們觀看兒童劇,也希望在畫面和情感上得到滿足,從而在故事中找到慰藉,使他們得到情感上的宣泄。因此,兒童劇的創作和演出都要從孩子的心理需求出發,做好深層次的探究,表演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直達觀眾的內心,挖掘人物最真實的一面,表達情緒,從而與孩子們進行真心的交流。
3、歸屬與愛的需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作為有機整體,具有多種需要。它們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正是由于觀眾有多種心理需求,他們的這些需求希望得到滿足,使他們產生了前往劇場觀看兒童劇的行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有歸屬和愛的需要,都希望能夠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和支持。因此,家長陪伴孩子觀看兒童劇,是在用實際行動表示對子女成長的關注和支持。同樣,家長也通過陪伴孩子觀看兒童劇的行為中進一步感受到了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和緊密聯結,感受到了自身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對家庭的歸屬。在創作兒童劇時,要注重對家庭生活、家長與子女之間摩擦沖突題材的把握,從而引起整個家庭成員的共鳴。在推廣宣傳兒童劇時,也要注意引導家長盡可能地陪伴孩子一起前往劇院觀看兒童劇。
二、兒童劇角色創作與兒童劇教學
黃昊,2014- 2015年參加國家話劇院兒童劇《白雪公主》女一號,從小學習舞蹈,對兒童劇與影視表演中肢體的訓練有一定的見解。在2014- 2015年期間參演了國家話劇院兒童劇《白雪公主與魔鏡》。排演伊始,對兒童劇的了解并不多,在排練中才真正接觸了劇目,與孩子面對面,才明白兒童劇的表演與平時所學專業課有著諸多不同。排練時,導演指定演員嘗試王后角色。作為演員,一開始覺得這個角色沒什么難度,只要表演出王后的氣場就可以。可不然,導演說演員們的動作幅度小、沒變化、面部僵、沒表現力??并做了示范性表演。那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兒童劇要求演員對肢體的控制十分嚴格。要求演員要盡可能的把動作放大、再放大,面部表情也要夸張。因為相比劇情,孩子們更關注的是演員的表演。只有演員的動作、表情夸張了,才有可能去吸引孩子,他們才覺得有趣、好玩兒,并愿意看下去,也更容易對劇情有興趣。
2014- 2015年期間,北京聯合大學承接了北京市教委的“高參小”項目,其中的表演課程的訓練與展示由表演系承接,經過一學期的授課與排演,在中國木偶劇院進行排練中期成果展示、在國安劇院進行排練終期成果匯演,我作為學校老師的助教也參與其中。經過兒童劇的演出,對兒童戲劇的教學有了新認識。黃胄小學的劇目是《三顧茅廬》,剛拿到劇本時,還擔心孩子能否讀懂劇本,能否勝任這個任務,事實證明我多慮了。首先把較重要的幾首詩歌讓他們熟悉,打開劇目排演的局面,一字一句教他們,然后帶著感情朗誦,最后要求他們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快速背誦,一開始有幾個孩子會鬧點脾氣,抱怨時間短背不過,但背誦競賽下,孩子們都很努力的背,不到十分鐘就已牢牢記熟。我對他們更加充滿信心!隨后在交流中發現,對于這個年齡的孩子,不要求他們把臺詞說的多么得好,只要求他們敢說、敢演,在這基礎上讓他們增加對舞臺的熟悉感,培養一種好的習慣,即便他們以后不學這個專業,接受一下戲劇教育對他們自身氣質的培養也是有益無害的。在最終的演出中,孩子們絲毫不怯場,并在舞臺上把自己的人物角色塑造的淋漓盡致。
三、兒童劇演員創作
第一,創作不等同于漫無邊際的想象。兒童劇演員的創作核心需要緊扣兒童劇的觀看者——少年兒童,在對其特征及劇情收效預估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發散以及角色塑造。也就是說,演員們不應根據個人意愿隨心所欲地想象,而是需要以少年兒童的視角分析、揣摩兒童劇演出中孩子們希望看到的、樂于參與的各個環節。
第二,借助肢體表現增加創作效果。肢體語言在兒童劇演出中屬于一類重要的表現手段,兒童劇演員可以憑借對肢體表現方式的研究與創新,實現自身創作能力的訓練與提升。演員們需要以兒童認知及審美水平為參考標準,在肢體表達方面采用適宜的夸張手法,通過臨場反應捕捉兒童觀看者的情感表現。
四、結語
對于演員來說,運用什么類型的表演來完成藝術創作,怎樣把表演藝術做精做細,需要長期的實踐和磨練,在此基礎上才能最終達到演員的自我提升。筆者們期待著,能真正找到兒童劇與影視劇的融合點,讓兩種藝術互相滲透學習,并通過兩種表演形式的融合讓更多的藝術作品,在精確到位的表演創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展現出這兩種藝術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盧英.論兒童劇觀眾的心理需求及啟示[J].四川戲劇,2012,01:71-72.
[2] 傅維.淺論兒童劇表演[J].戲劇叢刊,2013(2):31-31.
[3] 北京商報記者姜琳琳.微劇場兒童劇滬上風潮京城試驗[N].北京商報,2016-05-12D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