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坤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一九七八年到兩千零四年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況進行分析,我們認為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已有省經濟發展差距日益擴大,形成了東、中、西部“融合俱樂部”的重大現象,并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經典融合框架,為經濟轉型期發展條件收斂的結論。
關鍵詞:中國經濟;轉型;差距
自一九七八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與此同時省際經濟發展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雖然發展進程中地區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但很難避免,這種差距長期存在,如果省際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不斷拉大,會容易造成社會動蕩,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因此,近幾年來,各省發展差距縮小,即各省是否趨同,如何實現融合,是一個熱門話題[1]。
一、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地區經濟增長差異變化的分析
中國改革開放前存在區域經濟增長差異,中央財政實施了強有力的財政轉移支付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收入差距政策的平衡,在西部地區投入大量的財政補貼,但股權結構的生產要素分配形成了比較重的產業發展戰略,區域優勢合規,區域經濟效益縮小。八十年代后,中央政府擴大地方政府經濟自主權,財政協調中心要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這些政策使東部地區比較優勢,開采礦業拉大了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水平,90年代,這一領域的差距正在擴大。
測試是否發生收斂可以檢查每個經濟體的人均收入差異是否隨時間而減少(這種方法稱為R-檢驗)。考慮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非常快,區間增長差異較大,這里使用各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樣本標準差和經濟收斂平均比)的變異系數代替方差來檢驗我國各省過渡期,如果人均GDP變動系數隨時間而減少,就是趨同[2]。
二、對各省區經濟增長條件收斂的考察
上述分析顯示,1990年以后,中國各省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之間并沒有趨同。因此,我們要注意什么因素導致三個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以調查全國的條件趨同。在以前的研究和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本文認為可以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儲蓄率。儲蓄率和平均人工水平以正相關的狀態所存在,也就是說儲蓄率越高,平均人工生產水平也會越高。一般情況下儲蓄率會對收斂速度有所影響一樣,儲蓄率越高說明人們可支配收入越高,這就要求工人的產量也得越高。在經濟學中一般情況下對儲蓄的計算可以以投資所代替[3]。
2、勞動力增長率。勞動力增長率的明確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經濟增長需求越快,其所需要的勞動力的數量也會也多,繼而會是的勞動力的增長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在經典增長模式中每個省的年勞動增長率并不固定,其往往會以變量的形式所存在,其指數預計為負數。
3、人力資本。一般情況下一個區域的經濟的變化和許多因素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像資本、儲蓄率的變化以及勞動力的價格都會對經濟增長的速度有所影響。此外長期經濟的增長還和人力資本總量的生產率相關,大量的人力資源的保存可以為經濟的長期發展創造條件。當我們在對人力資本的長期影響機械分析的時候,相關人員也需要對股票狀況機械探究。
4、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始于激勵機制的改善和微觀經營效率的提高。事實上,市場在新資源配置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不同地區的市場進程有很大的不同。東部沿海地區比中西部地區資源配置更為重要,經濟效益相對較高。
5、開放程度。根據國際經濟因素價格均衡理論,在相同的條件下,商品貿易往往使得同等因素收入國家,跨國流動因素也將促進相等因素收入。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貨物和資本流動以及勞動力將有助于各省之間的收入銜接;對外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將對整合過程產生積極影響。資本流動和外來投資的區域流動往往伴隨著技術的普及,從而減少了該地區的技術差距。貨物貿易程度,要素流動和技術交流取決于不同地區的開放程度。開放程度越高,區域凝聚力的可能性越大。
6、產業結構。在我國工業化初期,由于長期的經濟增長將受到工業部門擴張的推動,因此該地區工業化進程必然導致區域生產力差距的進展步伐是人均GDP增長率之間的差異。我們當然不能否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工業化進程,但從比較優勢的角度看,一些省份的比較優勢不在行業,行業占比很小,對于省區經濟結構不利[4]。
三、結語
回歸結果表明,雖然各省,特別是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在擴大,但國情正在趨同。城市基礎設施,人力資本,技術,市場集中和服務開發空間為現代工業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中西部地區要努力推進城鎮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高興民.經濟轉型時期的個人收入差距分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4):38-42.
[2] 彭支偉,陳柳欽.轉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地區差異與收斂性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6,(03):36-44.
[3] 曹桂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地區差別與經濟發展績效[J].南開經濟研究,2001,(02):37-39+45.
[4] 賴小瓊.中國經濟轉型時期失業問題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D].廈門大學,2001.endprint